首页> 全诗> 寒露节气诗词精选

寒露节气诗词精选

时间:2025-09-17 16:35:02

寒露节气诗词精选

寒露的凉意浸透秋夜,诗人的笔尖便蘸满清霜与菊香。这一节气恰逢暮秋向深秋过渡,露凝为寒,鸿雁南飞,草木摇落间自有一番萧疏之美。古人以诗铭刻时节更迭的细微颤动,字里行间既有物候变迁的敏锐观察,亦藏着对生命轮回的深邃哲思。

1、《月夜忆舍弟》

杜甫〔唐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流寓秦州时恰逢寒露节气。"露从今夜白"既点明时令特征——寒露后露水转寒,更以白露的清冷隐喻乱世离散之痛。诗人将节气物象与家国情怀交织:孤雁南飞对应兄弟离散,寒露凝霜暗合战乱凄寒。尾联"未休兵"三字,使节气之寒升华为时代之悲,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

2、《池上》

白居易〔唐代〕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白居易于江州司马任上观察寒露物候,以工笔描绘秋池景致。诗中"寒露零"与"兰衰""荷破"构成暮秋三重奏,凉风、白花、青叶的冷色调搭配,营造出疏淡寂寥的意境。沙鹤独栖与水萤双飞的动静对照,暗含诗人贬谪后的孤寂心境。末句"酒初醒"的朦胧感,使节气观察融入个人生命体验,体现其"通俗中见深致"的艺术特色。

3、《斋心》

王昌龄〔唐代〕

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濛胧。

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

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

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

此诗展现寒露时节的隐逸之趣。诗人选取山间典型意象:女萝、紫葛、黄花皆被寒露浸润,溪水与松风更添幽寂。"朝饮花上露"化用《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的典故,将寒露升华为高洁精神的象征。结尾"云英化水"的玄想,使自然露珠与道家"玉液"相融,体现盛唐山水诗中的道教美学,物我界限在氤氲露气中悄然消弭。

4、《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

元稹〔唐代〕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元稹以组诗形式系统吟咏二十四节气,此篇紧扣寒露三候。"菊渐黄"对应"鸿雁来宾"的物候,"化蛤"典出《国语》"雀入海为蛤",暗合古人认为寒露后鸟雀潜藏的观察。诗中"风扫叶""雁随阳"的宏大视角,与"畏早霜"的农事忧虑形成张力,最终归旨于松柏的永恒志节。全诗兼具科学观察与人文寄托,堪称唐代节气诗的典范之作。

5、《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王安石〔宋代〕

空庭得秋长,寒露入暮愁。

薄云微有月,疏柳自鸣秋。

病叶先风陨,残萤冒雨流。

卧惊节物改,起看天地秋。

王安石在科举试院中感知寒露节气,全诗以"愁"字为眼。病叶、残萤等衰败意象,与诗人改革受挫的心境共振。"卧惊""起看"的肢体语言,将节气变迁转化为心理震撼。诗中"寒露"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成为时间流逝的刻度——"入暮愁"既指一日将尽,亦隐喻人生暮年。宋诗理趣在此体现为对时空关系的哲学思考,落叶流萤皆成宇宙秩序的注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