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描写惊蛰节气的古诗精选

描写惊蛰节气的古诗精选

时间:2025-09-14 15:35:02

描写惊蛰节气的古诗精选

惊蛰的雷声划破长空,蛰伏的万物便从冬梦中苏醒。泥土里蠕动的虫豸,枝头萌动的嫩芽,都在诗人的笔下化作灵动的意象。这些诗篇承载着古人对自然律动的敏锐感知,将节气物候与生命哲思熔铸成永恒的文字。

1、《观田家》

韦应物〔唐代〕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韦应物以白描手法勾勒惊蛰时节的农耕图景。开篇"微雨众卉新"与"一雷惊蛰始"形成视听通感,细雨润物与春雷惊眠的意象交织,揭示节气特征。诗中农人"饥劬不自苦"的劳作身影,反衬出诗人"方惭不耕者"的愧疚,这种士大夫的悯农情怀,在唐代田园诗中独具深意。全诗以节气为经,以农事为纬,织就一幅充满泥土气息的惊蛰风俗画。

2、《惊蛰日雷》

仇远〔元代〕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

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

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仇远此作以雷霆万钧之势开篇,"坤宫半夜一声雷"将惊蛰的物候特征具象化。诗中"电明雨急"的激烈场景与"草木精神"的蓬勃生机形成强烈对比,展现节气更迭的戏剧性。末联"石龟木雁"的静物意象,反衬出春回大地的动态变迁,这种以静写动的手法,凸显元代诗人对自然哲理的深刻体悟。全诗笔力雄健,将惊蛰的震撼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3、《秦楼月·浮云集》

范成大〔宋代〕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

拂墙浓杏燕支湿。

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范成大的词作以细腻笔触捕捉惊蛰时节的微妙变化。"轻雷隐隐"与"鹁鸠鸣怒"构成声音的层次,绿杨急风的动态描写更添节气特征。下阕转入闺阁场景,"玉炉烟重"的氤氲与"燕支湿"的艳丽形成感官交响。结句"画楼人立"的定格画面,暗含思妇对春光的怅惘,这种将节气物候与闺怨情怀相结合的写法,体现宋代婉约词的精妙构思。

4、《惊蛰》

左河水〔当代〕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左河水的现代诗作延续古典节气诗的审美传统。首句"霹雳醒蛇虫"直指惊蛰核心物候,用"潇潇"状雨声,"染绿红"写春色,动词运用精当传神。后联"九九"指冬至后的数九寒尽,"融融翠野"的叠词运用增强韵律感。全诗四句皆对仗工整,将传统农谚"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化入诗中,展现当代诗人对节气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5、《义雀行和朱评事》

贾岛〔唐代〕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馀。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贾岛借惊蛰时节的义雀故事阐发伦理思考。开篇"春雷惊蛰馀"点明时令背景,玄鸟衔泥的意象暗合《月令》记载。诗中双雀哺育遗雏的细节描写,与"禽贤难自彰"的议论形成呼应,体现中唐诗人"以物喻人"的创作特点。这种将节气物候与道德教化相结合的写法,在唐代咏物诗中别具一格,展现贾岛"苦吟诗人"对自然万象的深刻观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