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古诗大全精选
当白露悄然凝结于草尖,天地间便弥漫着一种清冷而诗意的气息。这个节气,既是秋意的深化,也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灵感源泉。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白露的意象被反复吟咏,化作千年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时光流转的细腻感知与深沉思索。
1、《月夜忆舍弟》
杜甫〔唐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战火纷飞中,诗人漂泊异乡,恰逢白露节气,更添思乡之情。“露从今夜白”一句,既点明时令,又以白露的清冷象征离乱的凄凉。月色与白露相映,故乡的温暖与现实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白露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成为时代悲欢的见证。其语言凝练,意象深远,堪称白露诗中的绝唱。
2、《白露》
杜甫〔唐代〕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此诗展现白露时节的田园之趣。诗人以细腻笔触描绘晨露、甘橘、马蹄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秋晨图景。“白露团甘子”一句尤为精妙,既写出露珠凝结于柑橘之上的晶莹之态,又暗含丰收的喜悦。全诗节奏轻快,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传达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杜甫将白露的清新与秋实的丰美相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对节气物候的独特审美。
3、《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开创了以白露意象抒写情怀的先河。“白露为霜”四字,既描绘了深秋清晨芦苇沾露成霜的实景,又隐喻求而不得的怅惘。白露在此不仅是节气标志,更成为情感的距离与阻隔的象征。诗歌通过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将对“伊人”的追寻与白露时节的萧瑟氛围相融合,营造出朦胧而深远的意境。这种将自然现象人格化的表现方式,对后世咏物抒情诗影响深远。
4、《南湖早春》
白居易〔唐代〕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此诗虽题“早春”,却隐含白露时节的物候特征。“翅低白雁飞仍重”一句,生动刻画了白露时节候鸟南迁的沉重姿态。诗人以病弱之身观照自然,将个人衰颓与万物复苏形成强烈反差。白雁低飞、黄鹂初啼的细节描写,体现了白居易对物候变化的精准把握。诗中“白”字既指雁羽之色,又暗合白露节气,展现了诗人对色彩与季节的敏感把握,构成了一幅富有层次感的江南秋景图。
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宋代〕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此诗虽未直言白露,但“秋夜将晓”的特定时间点,恰是白露节气最富特征的清晨时分。诗人以壮阔山河起兴,转而抒发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泪尽”二字与白露的意象暗中呼应,将自然之露升华为民族苦难的象征。全诗在宏大的时空背景中注入深沉的家国情怀,白露时节的清冷更强化了诗中的悲怆氛围。陆游以慷慨悲凉之笔,将节气感受与历史忧思完美融合,展现了宋诗特有的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