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诗句精选
当小雪的微寒轻染庭阶,古籍中的墨痕便如六出飞花,翩跹于诗笺与节气的交界处。这银粟初成的时令,在诗人笔下既是物候更迭的刻度,亦是围炉夜话的由头。撷取五阕与小雪相契的经典诗作,可窥见古人如何以文字雕琢冬韵,将清冷时节煨成暖意绵长的文化记忆。
1、《小雪》
戴叔伦〔唐代〕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戴叔伦此诗以疏淡笔触勾勒小雪飘零之态。首句“花雪随风”四字便点出雪瓣如花的轻盈特质,“不厌看”则暗含文人静观天时的雅趣。后句“失林峦”三字,将雪覆群山的视觉渐变过程凝练为动态意象,与王维“雪尽青山出”异曲同工。末联尤为精妙,书窗愁人独对飞雪的镜头,既暗示寒士清贫境遇,又以“一片寒”的触觉通感完成诗境转换。全诗未直言节气却处处应和小雪特征——此时的雪量尚不足以完全遮蔽山林,正符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的物候记载。
2、《夜泊荆溪》
陈羽〔唐代〕
小雪已晴芦叶暗,长波乍急鹤声嘶。
孤舟一夜宿流水,眼看山头月落时。
陈羽此诗展现江南小雪时节的特殊景致。首句“芦叶暗”三字堪称炼字典范,既点明芦苇经霜后的枯褐色泽,又暗喻昼短夜长的节气特点。次句“鹤声嘶”以声衬寂,寒鹤的哀鸣与急流形成听觉张力,恰合《逸周书》中“小雪之日虹藏不见”的阴晦天象。后两句转入舟中夜泊的孤寂体验,诗人独对山月西沉的画面,与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的意境遥相呼应。全诗通过晴雪、枯芦、寒鹤、孤舟等意象群,构建出小雪节气特有的清冷美学空间,而“月落时”的收笔更添几分唐人绝句的悠远余韵。
3、《和萧郎中小雪日作》
徐铉〔宋代〕
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
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
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
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
徐铉此诗堪称宋代文人小雪生活的生动切片。开篇“试新炉”的细节,实证了《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人“小雪日酿酒蓄菜”的民俗。颔联“篱菊覆水”与“塞鸿连霞”形成精巧的空间对仗,前者写尽残菊委地的萧瑟,后者则化用《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的典故。颈联“寂寥”二字既状节气特征,又抒宦游孤寂,双关之妙令人想起李商隐“红楼隔雨相望冷”的意境。尾联“流年无奈”之叹,将节气感悟升华为生命哲思,较之单纯咏物更显深沉。全诗完美呈现宋诗“以理趣入诗”的特质,小雪在此不仅是时间节点,更是触发人生省思的媒介。
4、《小雪日观残菊有感》
元稹〔唐代〕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元稹此诗以残菊为小雪节气的重要物候标志。首句“郁金黄”展现秋菊的盛极之态,次句“色似霜”却陡然转折,既描摹经霜后菊花的色泽变化,又暗合小雪“气寒将雪”的时令特征。后两句的比喻堪称奇绝,将白菊比作闯入少年酒宴的老翁,这种拟人化处理与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有着相似的时空错位美感。诗人借菊抒怀的笔法,实承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隐逸传统,但“白头翁”的意象又注入中唐文人特有的迟暮之思。全诗通过花卉的生命周期,巧妙映射出小雪节气万物敛藏的哲学意味。
5、《初寒》
陆游〔宋代〕
久雨重阳后,清寒小雪前。
拾薪椎髻仆,卖菜掘头船。
薄米全家粥,空床故物毡。
老身犹自力,地炉拥残编。
陆放翁此诗实录南宋民间小雪前后的生活图景。首联“清寒小雪前”直接点明节气转换的敏感体验,与范成大“节物邻冬至”的记载互为印证。颔联“椎髻仆”“掘头船”等俚俗词汇的运用,展现出《剑南诗稿》特有的民间视角。颈联“薄米粥”与“空床毡”的对比,既反映贫士生活实况,又暗合《齐民要术》“小雪腌菜”的农事传统。尾联“地炉拥编”的自我写照,将文人苦寒之境升华为精神坚守,与杜甫“岁暮百草零”的沉郁风格一脉相承。全诗以白描手法,将节气、民俗、个人遭际熔铸为具有史诗质感的现实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