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节气最有名诗词精选
当芒种的熏风掠过麦浪,古老的农谚与诗人的笔锋便在这仲夏时节悄然相逢。此时螳螂生、鵙始鸣,农人刈麦的身影与文人的墨香交织成独特的节气美学。这些诗词不仅是时令的见证,更承载着中国人对土地最深沉的诗意凝视。
1、《观刈麦》
白居易〔唐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以近乎工笔的写实手法,勾勒出唐代关中平原的芒种图景。"小麦覆陇黄"五字凝练如农谚,将节气物候特征具象化。诗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细节描写,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芒种,谓有芒之种可稼种"的记载形成互文。诗人通过农人"力尽不知热"的辛劳,暗含对"苛政猛于虎"的讽喻,使节气诗超越自然描写而具有社会批判的深度。这种将农事活动提升为诗歌意象的创作方式,正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典型实践。
2、《时雨》
陆游〔宋代〕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陆游此作以简淡笔触描绘江南芒种风俗。"时雨"二字暗合《礼记·月令》"芒种之日,螳螂生"的物候记载,而"四野皆插秧"则精准对应长江流域"芒种插秧谷满尖"的农事特点。诗中"麦饭""菱歌"的意象组合,既展现节气饮食文化,又寄托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末联"衰发短不栉"的疏狂形象,与"爱此一雨凉"的细腻感受形成张力,折射出南宋士人在国运衰微时,借节气抒怀的独特心境。这种将个人情感融入节气书写的模式,开创了节气诗词的新境界。
3、《芒种》
长卿〔明代〕
河阴荠麦芒愈长,梅子黄时水涨江。
王孙但知闲煮酒,村夫笑语满田塍。
明代诗人长卿以对比手法呈现芒种的社会图景。首句"荠麦芒愈长"直扣节气名源,《周礼》郑玄注"芒种,稻麦也"的释义在此得到诗化呈现。"梅子黄时"暗用贺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典故,将物候特征与文学传统巧妙嫁接。后两句通过"王孙"与"村夫"的对比,展现不同阶层对节气的感知差异,这种阶级视角在节气诗词中颇为罕见。全诗语言质朴却含深意,折射出明代商品经济萌芽时期的社会变迁。
4、《芒种后积雨骤冷》
范成大〔宋代〕
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
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
范成大此诗聚焦芒种时节的异常气候现象。诗中"梅霖"意象呼应《四民月令》"芒种后逢丙日进梅"的古老习俗,而"九河翻"的夸张描写则揭示宋代江南气候的复杂性。后两句直指农民"披絮插秧"的艰辛,与《吴郡志》记载的"芒种寒"气候记录形成互证。这种将气象学观察、农事活动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体现了宋代士大夫"格物致知"的学术精神。诗中蕴含的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使其成为节气诗中的现实主义力作。
5、《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
元稹〔唐代〕
芒种看今日,螗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元稹这首五律堪称节气诗的典范之作。全诗严格遵循《逸周书·时训解》"芒种三候"的框架:首联对应"螳螂生",颔联暗合"鵙始鸣",颈联则暗示"反舌无声"的物候现象。"彤云""鴳鸟"等意象构成富有层次的空间画面,展现诗人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敏锐把握。尾联"问蚕麦"的细节,既反映唐代农桑并重的经济结构,又透露出士大夫"观风问俗"的政治传统。这种将天文历法知识转化为诗意表达的能力,正是元稹作为新乐府运动代表诗人的卓越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