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诗句精选赏析
当白露悄然凝结于草尖,天地间便弥漫着微凉的秋意。古人以诗为镜,映照出这一时节的清雅与寂寥。那些沾着露水的诗句,既是自然的低语,也是心灵的独白。让我们循着诗行,触摸千年以前那个露重更深的白露之夜。
1、《月夜忆舍弟》
杜甫〔唐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在秦州听闻白露节气而作。"露从今夜白"既点明时令,又以白露的物候特征暗喻乱世中生命的脆弱。诗人将节气与战乱交织,白露的清寒与"未休兵"的残酷形成强烈反差。雁声、戍鼓等意象营造出边塞秋夜的肃杀氛围,而"月是故乡明"则道尽流离之痛。杜甫以节气为经纬,编织出一幅家国离乱的深沉画卷。
2、《白露》
杜甫〔唐代〕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此诗展现白露时节的田园之趣。"白露团甘子"以露珠凝聚柑橘的意象开篇,既写物候特征,又暗含天地精华凝聚之意。诗中"散马蹄""入江溪"等动态描写,与"看鱼乐""急鸟栖"的静态观察相映成趣,构成节气特有的生命韵律。末句"幽径恐多蹊"透露出诗人对自然奥秘的敬畏,将白露的清凉与秋实的丰美融于一体,体现杜甫晚期诗作中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
3、《南湖晚秋》
白居易〔唐代〕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
白居易以白露为切入点,描绘南湖晚秋的萧瑟景象。"水方老"的拟人化描写,将湖水比作迟暮之人,与"衰荷半倾倒"共同构建出生命衰微的意境。诗人通过"青枫""黄芦"的色彩对比,强化秋日的视觉冲击,而"手攀""足蹋"的动作细节,则流露出对自然变迁的深切体悟。全诗以白露为时序坐标,将个人迟暮之感与季节更替完美融合,展现中唐诗人特有的感伤美学。
4、《衰荷》
白居易〔唐代〕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此诗聚焦白露时节的残荷意象。"白露凋花"却"花不残"的悖论式描写,揭示出生命在衰败中仍保持尊严的哲理。凉风与干叶的配合,构成听觉与触觉的通感体验,而"萧条境"三字则点明白露节气特有的清冷气质。末句"更绕衰丛一匝看",以徘徊不去的动作细节,展现诗人对衰败之美的独特鉴赏,这种审美取向与日本物哀美学颇有相通之处,体现了白居易晚年的禅意心境。
5、《玉阶怨》
李白〔唐代〕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此诗虽未明言白露节气,但"玉阶生白露"的意象已成为这一时节的经典表征。诗人以露水浸袜的细节,写尽深宫女子的孤寂,"夜久"二字更强化时间流逝的质感。水晶帘与秋月的意象组合,营造出冰清玉洁的意境,而"玲珑"一词既形容月辉,又暗喻望月人的晶莹泪光。全诗仅二十字,却通过白露、秋月等意象,构建出唐代宫怨诗的典范之作,展现李白化繁为简的艺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