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立冬节气古诗10首精选

立冬节气古诗10首精选

时间:2025-09-10 16:00:02

立冬节气古诗10首精选

立冬的霜风掠过枯荷,古人笔下的诗行便如炭火般暖透纸背。作为二十四节气之十九,立冬不仅宣告着万物收藏的开始,更在唐宋诗人的墨痕里,凝结成一种独特的生命美学——既有"冻笔新诗懒写"的慵倦,亦含"地炉煨酒暖如汤"的慰藉。这些诗篇以寒为韵,却总在萧瑟中透出温热的人间情味。

1、《立冬》

李白〔唐代〕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此诗以"懒写"起笔,却道尽文人立冬时节的特有闲适。冻笔、寒炉的意象相对,勾勒出书房内的温暖小宇宙。后两句更见李白式的瑰丽想象:墨花与月光共舞,竟幻化成满村飞雪的奇景。诗人将节气物候内化为心灵体验,酒酣耳热之际,现实与幻境的界限已然消融。这种"物我两忘"的书写,正是盛唐气象在节气诗中的独特投射。

2、《立冬日作》

陆游〔宋代〕

室小才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陆游以老吏般精准的笔触,记录下南宋平民的立冬生活图景。"授衣月"典出《诗经》,暗指农历九月备寒衣的古俗,"始裘天"则直指节气特征。中间两联如工笔画般细致:炭火论寸积、布被按铢称,道尽贫士过冬的艰辛。结句却陡然振起,将颜回"陋巷"之乐化入立冬语境,展现出宋代理学修养者的精神超越。全诗如同微缩的《清明上河图》,在方寸之间容纳了时代的风烟。

3、《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钱时〔宋代〕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诗人抓住立冬前最后的秋光,以"清霜"与"红叶"构建视觉冲突。西风扫尽园林的凛冽中,菊花成为坚守者,这既是对植物特性的写实,亦暗含士大夫的人格隐喻。宋人尤爱以菊喻节,在此更将立冬视为考验气节的节点。钱时此作看似咏物,实则以物候变迁寄托对坚贞品格的礼赞,延续了自陶渊明以来的菊花美学传统。

4、《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仇远〔元代〕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元代诗人笔下的立冬,呈现出南北交融的气候特征。细雨生寒却无霜,是典型的江南立冬景象;"小春"指农历十月,此时北方早已冰封,而江南却孕育着梅花的暗香。诗人以敏锐的嗅觉捕捉时令密码,在木叶青黄交替的混沌中,突然被一缕梅香点醒。这种对细微物候的把握,展现了元代文人诗特有的细腻观察力。

5、《立冬夜舟中作》

范成大〔宋代〕

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增。

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棱。

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

范成大以行旅视角书写立冬夜泊,开创了节气诗的空间新维度。首联将人生迟暮与节气寒意叠印,奠定苍凉基调。中间两联却突然展开恢弘画卷:山上樵火与水中渔灯构成垂直空间,浪影与沙痕形成水平铺展,立冬的寒意在此转化为壮阔的视觉诗学。末句对峨眉晨光的期待,又为寒夜注入暖色。这种"以壮景写哀情"的手法,正是南宋山水诗的典型特征。

6、《立冬日野外行吟》

释文珦〔宋代〕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僧人之笔为立冬诗注入空灵禅意。"天水清相入"五字,道尽立冬时节天地澄澈的本相。饮虹、宿雁的意象群,既符合节气物候特征,又暗含《华严经》"一月普现一切水"的佛理。尾联月下叩松门的场景,将张继"夜半钟声"的意境化入立冬语境,展现出宋代僧诗特有的清寒之美。全诗无一句说禅,却处处透露出对时节变迁的般若观照。

7、《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方回〔元代〕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

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

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

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

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

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

方回以史家笔法记录下元代异常的立冬气候。前四句如灾异志般精确:本该"未装绵"的时节,却突遭暴雪袭击。"非时"二字点出气候反常的焦虑,转而引出对贫苦者的深切关怀。残菊鲜妍的细节,与冻僵的身体形成残酷对照,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使全诗具有杜诗般的史诗质感。元代诗人特有的社会关怀,在此得到充分彰显。

8、《立冬》

王稚登〔明代〕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明代诗人将立冬的客愁提升至哲学高度。首句"旧庭柯"暗示故园之思,黄叶丹枫的浓烈色彩,反衬出异乡人的孤独。后两句转入禅境:灯月辉映中,诗人以身体感知寒意的渐变,这种对细微温差的本体觉知,暗合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哲学观照。全诗在感性与超验之间保持精妙平衡,展现出明诗特有的理趣之美。

9、《立冬节斋宿竹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