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罗贯中《赤兔之死》原文及深度解析
《赤兔之死》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坐骑赤兔马的殉主片段,通过名马之死烘托忠义精神。本文将呈现原文、白话翻译、创作背景及多维鉴赏,帮助读者理解罗贯中笔下的悲壮美学。
原文
《赤兔之死》 罗贯中
关公既殁,坐下赤兔马被马忠所获,献与孙权。
权即赐马忠骑坐。其马数日不食草料而死。
译文
关羽战死后,其坐骑赤兔马被吴将马忠捕获,献给孙权。
孙权将马赏赐给马忠骑乘。赤兔马连续多日拒绝进食,最终绝食而亡。
注释
【既殁】殁(mò):死亡。指关羽败走麦城后被东吴擒杀。
【马忠】东吴将领,曾参与围攻关羽。
【数日不食】通过绝食行为强化"义马"形象,与关羽"忠义"品格形成互文。
创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动荡,罗贯中以三国历史为载体寄托忠君思想。赤兔马作为《三国演义》唯一详写结局的战马,其殉主情节暗含作者对元明易代时期士人气节的期待。
作品解析
1. 结构设计:以"获马-赐马-马死"三幕剧形式完成叙事闭环
2. 语言特色:用"不食草料"四字白描,比铺陈哀鸣更具冲击力
3. 思想内核:动物殉主是对"士为知己者死"的极端化演绎
4. 艺术手法:以马衬人,强化关羽"义绝"形象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畜德载义的文学符号》
赤兔马之死是古典文学中罕见的动物殉主书写。罗贯中刻意淡化马的自然属性,将其塑造为道德载体。绝食而亡的情节看似违背生物本能,实则通过极端化处理完成"义"的价值确认。这种将动物人格化的笔法,与《赵氏孤儿》中程婴献子、《史记》中豫让漆身吞炭共同构成华夏忠义叙事的经典范式。
范文二
《名马之死的三重隐喻》
赤兔马的结局包含三重象征:其一隐喻蜀汉气运的终结,关羽死后蜀汉再无问鼎中原的实力;其二暗示孙权德不配位,名马拒食实为对新主的道德审判;其三完成"马随其主"的宿命轮回,呼应开篇"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对应关系。罗贯中以侧笔写正史,展现出高超的史诗驾驭能力。
关于《赤兔之死》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嘉靖本作"赤兔马绝食数日而死"
2. 关键字词:殁(mò)/赐(cì)/食(shí)多音字辨析
3. 思想内涵:动物叙事中的儒家忠义观
4. 艺术手法: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侧面烘托
5. 比较阅读:可与《的卢救主》对比分析战马形象差异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既殁:__________
(2)赐马忠骑坐:__________
答案:
(1)已经死亡
(2)赏赐给马忠骑乘
二、主旨理解
题目:赤兔马绝食而死反映了怎样的价值观?
答案:体现了"忠臣不事二主"的儒家伦理,通过动物行为强化"义"的绝对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三国演义》中赤兔马与项羽乌骓马的结局描写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处都通过马匹结局暗示主人命运;不同在于赤兔主动殉主,乌骓被赠人后不知所终,反映罗贯中与司马迁对"义"的理解差异。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代社会,如何评价"赤兔殉主"体现的忠诚观?
答案示例:需辩证看待传统忠义观,肯定其重诺守信的价值内核,但应摒弃盲目效忠的封建意识,建立契约精神下的新型忠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