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翻译与深度解析
《屈原列传》是《史记》中极具文学价值的篇章,司马迁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记录屈原的生平与精神,展现其爱国情怀与悲剧命运。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多维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
原文
《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译文
屈原,名平,与楚国王族同姓。担任楚怀王左徒。学识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国家治乱之道,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与楚王商议国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节,应对诸侯。楚王十分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屈原同朝为官,因争宠而嫉妒屈原才能。怀王命屈原制定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完成。
注释
【左徒】楚国官职名,相当于副宰相。
【属草稿】属(zhǔ):撰写。草稿:法令草案。
【上官大夫】复姓上官,名靳尚,楚国佞臣。
艺术表现:开篇以简练笔法勾勒屈原才能与地位,"博闻强志"四字精准概括其特质。
创作背景
司马迁因李陵事件受宫刑后发愤著史,借屈原遭遇抒发自身郁愤。西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强化,士人处境与屈原时代有相似性。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生平-作品-评价"三重框架,突破传统传记模式。
2. 语言艺术:叙述与抒情交融,大量使用感叹句和反问句。
3. 思想内涵:通过屈原悲剧探讨士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普遍困境。
范文一
司马迁笔下的屈原形象具有双重悲剧性。表层是政治悲剧,楚王听信谗言疏远忠臣;深层是文化悲剧,屈原的"美政"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文中"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等句,将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具象化。这种书写方式使《屈原列传》超越普通历史记录,成为士人精神的纪念碑。
范文二
《屈原列传》的文学价值在于开创"以文传人"的书写传统。司马迁将《离骚》《怀沙》等作品嵌入传记,用文本互证的方式展现屈原心路历程。"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的评语,揭示出屈原以香草美人喻高洁的创作心理。这种"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对后世文学研究影响深远。
关于《屈原列传》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娴(xián):熟练
属(zhǔ):撰写
惨怛(dá):悲痛
文学常识:
《史记》体例:纪传体通史
屈原代表作:《离骚》《九章》《天问》
知识要点: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楚辞的比兴传统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娴于辞令:__________
(2)属草稿未定:__________
答案:
(1)熟练
(2)撰写
二、主旨理解
问:"其志洁,故其称物芳"体现屈原怎样的创作特点?
答:通过香草等美好意象象征高洁品格,形成独特的比兴系统。
三、比较鉴赏
题目:《屈原列传》与《伯夷列传》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答案:《屈原列传》侧重诗文互证,《伯夷列传》多用议论,体现司马迁"列传"写法的多样性。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司马迁"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论述?
答案示例:苦难催生伟大作品,逆境中的创作往往更具精神深度,这一观点对认识文学创作规律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