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晋书》陈寿《祖逖北伐》原文和翻译

《晋书》陈寿《祖逖北伐》原文和翻译

时间:2025-09-19 15:00:02

《晋书·祖逖北伐》原文与历史解读

《晋书》所载祖逖北伐事,展现东晋名将收复中原的壮志与困境。本文完整呈现原文及白话译文,解析其军事策略与家国情怀,并附史学考证与文学鉴赏。

《晋书·祖逖传》节选

(唐)房玄龄 等撰

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

宾客义徒皆暴桀勇士,逖遇之如子弟。

时扬土大饥,此辈多为盗窃,

攻剽富室,逖抚慰问之曰:

"比复南塘一出不?"

或为吏所绳,逖辄拥护救解之。

白话译文

祖逖因国家覆亡,始终怀抱复兴之志。

门下聚集的尽是豪勇之士,他待之如亲人。

江淮饥荒时,这些人常劫掠富户,

祖逖却安抚道:"最近又去南塘行动了吗?"

若有人被官府缉拿,他必设法营救。

注释精要

"暴桀勇士":桀读jié,指勇猛不驯的豪杰之士。

"攻剽富室":剽读piāo,意为抢劫,反映乱世生存实况。

"南塘":建康城南要地,此处暗指军事据点。

典故:祖逖"中流击楫"事见《晋书》本传,为后世立志典故。

历史背景

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建武元年(317年),祖逖受命北伐,以千人渡江。时北方陷于匈奴汉国,江南豪强割据,朝廷对北伐态度暧昧。祖逖募兵不择手段,正反映其"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的务实作风。

文本解析

1. 人物塑造:通过"抚慰问盗""中流击楫"等细节,展现豪侠性格与政治智慧

2. 史笔特色:唐代史官以"春秋笔法"暗讽东晋朝廷偏安

3. 语言张力:"社稷倾覆"与"振复之志"形成强烈家国对照

4. 史料价值:反映流民武装与朝廷的微妙关系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祖逖抚盗情节堪称乱世生存的隐喻。在正统史观中,盗匪本应被谴责,但史家却详述其庇护行为。这种书写背后,暗含对晋室苟安的批判——当朝廷无力保护百姓时,豪强庇护反而成为民间秩序维系者。祖逖的宽容实为乱世中不得已的生存智慧,也为其北伐积累民间力量。

范文二

"南塘一出"的对话充满历史现场感。不同于官方文书的刻板记载,这种口语化记录保存了真实的历史肌理。祖逖不以道德说教约束部众,而以江湖方式沟通,恰恰体现其超越常规将领的政治头脑。这种细节让我们看到史书背后活生生的乱世图景。

考试重点

1. 字词注音:逖(tì)、剽(piāo)、桀(jié)

2. 历史常识:永嘉之乱时间(311年)、东晋建立(317年)

3. 文学意象:"中流击楫"象征立志报国

4. 史学观点:唐代官修《晋书》的"以古鉴今"编纂意图

试题示例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逖抚慰问之曰"中"抚慰"的语境义

答案:此处指对违法者采取安抚态度,体现特殊时期的统御策略

二、主旨理解

题目:祖逖处理部众劫掠的行为反映怎样的历史现实?

答案:展现东晋初期流民武装的生存困境,及将领在法理与实务间的平衡

三、比较阅读

题目:对比《晋书》与《世说新语》对祖逖的记载差异

答案:《晋书》侧重军政大事,《世说》多记轶事,反映唐代史观与南朝笔记的视角差异

四、名句赏析

题目:分析"社稷倾覆,常怀振复"的语言力度

答案:八字形成因果对仗,"常怀"二字突出矢志不渝,奠定全文悲壮基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