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清静经》原文及译文

《清静经》原文及译文

时间:2025-09-21 16:38:02

《清静经》原文及译文:道家心法精髓与生命哲学解读

本文系统解析道教经典《清静经》,包含原文呈现、白话翻译、字词注释及哲理阐发,揭示道家"澄心遣欲"的修行要诀。

《清静经》

(传)太上老君 著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译文

太上老君说:大道没有固定形态,却化育出天地万物;

大道不含人类情感,却推动日月有序运行;

大道不需特定名称,却滋养世间一切生命。

我无法准确描述它,勉强称作"道"。

这个"道"包含清浊两种属性,兼具动静双重特征:

天象属清,地象属浊;天体常动,大地恒静。

男性禀受清气而主动,女性承受浊气而主静。

从根本衍生枝末,从而化生万物。

注释

大道无形(wú xíng):指道体超越具体形象。"形"指物质形态。

强名曰道(qiǎng míng):"强"意为勉强,体现道不可言说的特性。

降本流末(jiàng běn liú mò):从根本原理衍生具体现象,典出《周易·系辞》。

天动地静:采用"盖天说"宇宙观,汉代纬书《春秋元命苞》有类似表述。

创作背景

该经成书于唐代,托名太上老君所述。唐代皇室尊崇道教,贞观年间整理道藏形成热潮。经文融合《道德经》本体论与《周易》阴阳观,反映盛唐时期三教融合的思想特征。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总-分"论述,先定义道体本质,再展开阴阳属性。

2. 语言艺术:三字句与四字句交替,形成明快节奏。"清浊""动静"对举增强辩证色彩。

3. 思想内核:提出"守静笃"的修行方法,与《道德经》十六章"致虚极"说相呼应。

范文一

经文中"天清地浊"的二元结构,实为道家认知世界的思维模型。这种分类不是价值判断,而是现象描述,如同《淮南子》所言"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作者通过天地、男女的类比,构建起贯通自然与人文的认知体系,其深层逻辑与董仲舒"天人感应"说形成有趣对话。

范文二

"强名曰道"四字包含深刻的认识论困境。老子《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本文继承这种语言悖论,揭示终极真理的不可言说性。这种表达方式与禅宗"不立文字"的主张异曲同工,共同构成东方哲学对语言局限性的深刻认知。

关于《清静经》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无形(wú xíng):没有固定形状

长养(zhǎng yǎng):滋养培育

强名(qiǎng míng):勉强命名

文学常识

1. 道教三经:《道德经》《南华经》《清静经》

2. 唐代道藏编修始于贞观十一年(637年)

意象体系

清-浊意象:象征精神与物质、本体与现象的关系

动-静意象:体现道家"动中求静"的修行观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生育:__________

(2)长养:__________

答案:

(1)化育生成

(2)持续滋养

解析:注意道家术语的特殊含义,不可按现代汉语简单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男清女浊"体现了怎样的哲学观念?

答案:反映道家阴阳相济的宇宙观,清浊属性是功能区分而非价值判断,与《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思想相通。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清静经》与《道德经》对"道"的论述异同

答案:相同处都强调道的超越性;差异在于本文更侧重操作性,将抽象原理具体化为修行方法,体现唐代道教实践化倾向。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大道无名,长养万物"的修辞效果

答案:通过"无名"与"长养"的对比,突出道"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否定式表述与肯定式表述形成张力,增强哲理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