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译文
本文解析明代文学家宋濂的经典赠序,通过对比自身求学艰辛与马生优越条件,揭示勤学苦读的永恒价值。读者将获得完整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分析。
原文
《送东阳马生序》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
我年幼时就酷爱读书。家境贫寒,无法买书阅读,常向藏书人家借阅,亲手抄录,按约定日期归还。
寒冬时节,砚台结冰,手指冻僵仍不懈怠。抄完立即送还,不敢稍有延误。
因此人们多愿借书给我,我得以博览群书。
成年后更仰慕圣贤学说,苦于没有名师指点,曾徒步百里,向当地学者请教经义。
前辈德高望重,学生挤满房间,他始终神色严肃。
我站立身旁,提出疑问,躬身倾听;若遭斥责,态度愈加恭敬,待他高兴时再请教。
虽资质愚钝,终获真知。
注释
【嗜学】酷爱读书。嗜(shì),极度爱好。
【假借】借阅。"假"在此处为借用之意。
【砚冰坚】砚台墨水结冰,极言天气寒冷。
【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代指成年。
【叱咄】大声呵斥。咄(duō),呵责声。
艺术表现:通过"砚冰坚""趋百里"等细节,塑造坚韧求学的自我形象。
创作背景
洪武十一年(1378年),71岁的宋濂应诏入朝,国子监学生马君则前来拜谒。作者见其求学条件优渥却不够勤勉,遂写此序勉励。此时宋濂已历仕元明两朝,身居翰林学士之位。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对比手法,先详述自身借书抄录、负笈求师之难,后写太学生衣食无忧却学业不精。
2. 语言艺术:白描叙事不加修饰,"手指不可屈伸"等细节极具感染力。
3. 思想内核:提出"勤且艰"的治学标准,强调主观努力超越客观条件。
4. 情感表达:长辈对后辈的殷切期许暗含其中,毫无说教之气。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文中"天大寒,砚冰坚"六字,将物质匮乏的困境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画面。砚台结冰的物理状态与求学者炽热的精神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寒中见热"的笔法,正是宋濂散文的独特魅力。作者不直接赞美勤奋,而是让读者从冻僵的手指与不敢懈怠的坚持中,自行领悟治学的真谛。
范文二
对比艺术在本篇达到极致。作者回忆自己"缊袍敝衣"却"略无慕艳意",与当下太学生"廪稍之供""裘葛之遗"却"业有不精"形成双重对照。这种安排绝非简单说理,而是通过生活细节的并置,让读者自然得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的结论,体现了古代赠序文"润物无声"的教化智慧。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注音:嗜(shì)学、叱咄(duō)、廪(lǐn)稍、裘(qiú)葛
2. 文学常识:宋濂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本文体裁为赠序
3. 名句默写:"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 核心意象:"砚冰""缊袍"象征艰苦环境,"大厦""庋藏"代表优越条件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弗之怠:__________
(2)俟其欣悦:__________
答案:
(1)不懈怠
(2)等待
二、主旨理解
题目:作者为何要详细描写自己抄书的艰辛?
答案:通过亲身经历强调"勤且艰"的治学态度,与后文太学生的优越条件形成对比,突出主观努力的重要性。
三、写作手法
题目:分析"先达德隆望尊"段的描写作用
答案:通过"未尝稍降辞色"的严肃形象与"俯身倾耳"的恭谨姿态对比,展现求学问应有的谦卑态度,为后文议论奠定基础。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答案:揭示精神追求超越物质享受的价值观,"足乐"二字凝聚了作者的人生智慧,句式短促有力,具有警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