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观潮》课文原文及翻译
《观潮》是南宋词人周密描写钱塘江大潮的经典散文,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潮水奔腾的壮景与民间风俗。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艺术魅力。
原文
观潮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译文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壮观的奇景。
从农历十六到十八日最为汹涌。
潮水初起时,远望海门仅如一道银线;
渐渐逼近时,便像玉砌的城墙、雪堆的山岭,连天压来。
轰鸣声如雷霆,浪涛激荡喷射,似要吞没天空、淹没太阳,气势磅礴。
杨万里诗中“海潮如银铸的城郭,江水似玉束的腰带”正是此景。
注释
既望:农历十六日。望,指十五满月。
玉城雪岭:比喻潮水如白玉城墙、积雪山岭,突出其色与势。
吞天沃日:夸张潮水滔天之势。“沃”意为浇灌,此处形容浪涛遮蔽日光。
杨诚斋: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其诗以白描见长。
创作背景
南宋时期,钱塘观潮已成民间盛事。周密晚年隐居杭州,常亲历江潮,结合实地观察与文献记载写成此文,收录于笔记《武林旧事》,兼具史料价值与文学性。
作品解析
1. 结构:由总述到分写,先点明潮水之“伟观”,再按时间顺序描绘其形态变化。
2. 语言:善用比喻(“银线”“玉城雪岭”)与夸张(“吞天沃日”),强化视觉与听觉效果。
3. 思想:通过自然奇景的刻画,表达对天地雄力的敬畏与赞叹。
4. 艺术特色:动静结合,远观与近景交替,结尾引用诗句收束,增添文化厚度。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观潮》的写景艺术堪称典范。周密以“银线”到“玉城雪岭”的渐变,展现潮水由远及近的动态过程,线条由细至粗,色彩由淡转浓。更妙在声形并写,“雷霆”之声与“吞天”之势交融,使读者如临其境。末句引杨万里诗,既印证前文,又借他人之笔深化意境,体现南宋文人“以诗证文”的创作习惯。
范文二
文中“吞天沃日”四字尤为警策。钱塘潮的壮美,在周密笔下不仅是自然现象,更被赋予神话般的伟力。此语化用《列子·汤问》“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的宏大气象,却以更精炼的笔法出之。这种对自然力量的夸张表现,暗含南宋士人对山河壮丽的集体记忆,即便偏安一隅,仍不忘天地雄浑。
关于《观潮》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既望(jì wàng)、沃日(wò rì)、际天(jì tiān)。
文学常识:周密为南宋遗民作家,《武林旧事》记录临安风物,属笔记体散文。
意象意境:“玉城雪岭”以冷色调比喻潮水,既显其洁净,又暗含寒意,与“雷霆”的激烈形成反差。
知识全解:钱塘潮因杭州湾喇叭口地形与月球引力形成,农历八月潮势最猛,周密所写符合科学规律。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既望:__________
(2)沃日:__________
答案:
(1)农历十六日
(2)遮蔽日光
解析:“沃”本义为浇灌,此处引申为浪涛覆盖。
二、主旨理解
题目:“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达对钱塘潮磅礴气势的震撼与赞美,体现南宋文人对自然伟力的敬畏。
解析:此句通过夸张手法,将客观景象与主观感受融为一体。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的艺术效果。
答案:以“银线”为喻,突出潮水初起时的纤细柔美,与后文“玉城雪岭”形成强烈对比,增强画面层次感。
解析:此句运用空间转换手法,为下文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