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原文及翻译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09-04 11:45:01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原文及翻译

本文以《史记·商君列传》为核心,解析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原文内容及思想内涵,帮助读者理解司马迁笔下的法家代表人物形象及其政治实践。

原文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

司马迁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

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痤曰:“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

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的庶出公子,名叫鞅,姓公孙,祖先本姓姬。

商鞅年轻时喜好法家学说,在魏国宰相公叔痤门下担任中庶子。

公叔痤深知他的才能,但未来得及举荐。

恰逢公叔痤病重,魏惠王亲自探视,问道:“若您病逝,国家大事托付给谁?”

公叔痤回答:“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年轻却有非凡才能,望大王将国政交予他。”

魏惠王沉默不语。

注释

庶孽公子:非正妻所生之子,地位低于嫡子。

刑名之学:先秦法家学说,强调法律与权术。

中庶子:战国时贵族门下的重要属官。

嘿然(mò rán):沉默不语,此处体现魏惠王对商鞅的轻视。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霸,变法图强成为潮流。商鞅入秦前曾在魏国求仕未果,后携《法经》西行,得秦孝公重用,推行“废井田、开阡陌”等改革,奠定秦统一基础。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商鞅生平为线索,先叙其出身与早期经历,后详述变法实践。

2. 语言:司马迁善用细节刻画人物,如“王嘿然”三字揭示魏惠王的短视。

3. 思想:通过商鞅命运起伏,反思法家严苛政策的利弊。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司马迁以冷峻笔法展现商鞅的悲剧性。公叔痤的举荐与魏惠王的漠然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人才在旧贵族体系中的困境。商鞅最终虽在秦国施展抱负,却因触怒既得利益者而车裂身亡,其命运恰是法家“刻薄少恩”思想的注脚。

范文二

《商君列传》的叙事极具张力。司马迁既肯定变法使秦“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又通过“徙木立信”等典故揭露权术的残酷。文中对商鞅“天资刻薄”的评价,实为对专制政治的深刻批判,体现了史家的独立精神。

关于《商君列传》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商鞅属法家代表人物,《史记》列为列传第八。

关键字词:庶孽(shù niè)、刑名(xíng míng)、嘿然(mò rán)。

意象分析:“徙木立信”象征法律权威的建立,亦暗含对民众的愚弄。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

(1)庶孽:__________

(2)嘿然:__________

答案:

(1)非正妻所生之子

(2)沉默不语

二、主旨理解

题目: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态度如何?

答案:既肯定其强国之功,又批判其严苛手段,体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精神。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商君列传》与《屈原列传》的写作手法。

答案:前者重政治实践,多客观叙述;后者融抒情于叙事,突出人物悲剧色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