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世说新语》之《杨氏之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世说新语》之《杨氏之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5-09-24 09:57:01

《世说新语》之《杨氏之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杨氏之子》是南朝宋刘义庆所编《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一则轶事,展现了魏晋时期孩童的机敏与才辩。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语言艺术与思想内涵。

原文

《杨氏之子》

刘义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

梁国一户杨姓人家的孩子九岁,非常聪明。

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便叫孩子出来。

孩子摆上水果招待,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孩子立刻回答:"没听说孔雀是先生家的鸟。"

注释

聪惠:聪明智慧。"惠"通"慧"。

诣:拜访,读作yì。

设果:摆上水果。"设"指陈设。

君家果:双关语,既指杨梅,又暗指杨家。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此处指孔君平。

家禽:古代指家中养的鸟,与今义不同。

创作背景

魏晋时期崇尚清谈,《世说新语》专记名士言行。此则故事发生在门阀士族交往频繁的背景下,通过孩童妙对体现当时重视机辩的风气。孔君平为孔子二十六世孙,以"杨梅"暗讽杨姓,而杨氏子以"孔雀"反诘,形成精妙的文化对仗。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设问-反诘"的对称结构,前因后果紧密呼应。

2. 语言艺术:运用谐音双关,"杨梅"与"杨家"、"孔雀"与"孔家"形成语言陷阱。

3. 思想内涵:体现魏晋时期"以简驭繁"的思辨智慧,孩童反应折射出门第教育的文化底蕴。

4. 表现手法:通过对话白描展现人物,未加评述而意蕴自现。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则58字的短文堪称语言博弈的典范。孔君平以杨梅为媒介实施语言试探,表面说果,实则问姓。杨氏子不直接否认,而以更高明的类比反诘,既守礼又显智。这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应答方式,展现了魏晋士族子弟必备的语言机锋。值得注意的是,双方都避免直呼对方姓氏,通过自然物象完成身份确认,体现古代文人含蓄的交际智慧。

范文二

故事中的杨梅与孔雀构成精妙的意象对照。杨梅是南方常见水果,孔雀乃珍禽异鸟,作者故意用不对等的物象制造反差。孩童选择孔雀回应颇具深意:既因孔雀与孔姓关联,又暗含"寻常杨梅配不上珍奇孔雀"的潜台词。这种意象选择既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又暗藏文化较量,可谓大巧若拙。全文未着一字评价,而人物聪慧跃然纸上。

关于《杨氏之子》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诣(yì)、惠(通"慧")、家禽(古义指家养鸟)

2. 文学常识: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编撰者刘义庆为南朝宋宗室

3. 修辞手法:双关(杨梅/杨家,孔雀/孔家)、借代(以物指姓)

4. 思想主旨:展现魏晋时期重才辩、尚机智的文化风尚

5. 意象分析:杨梅象征平凡实在,孔雀代表高贵不凡,形成价值对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甚聪惠:__________

(2)诣其父:__________

答案:

(1)非常聪明

(2)拜访

解析:"惠"为通假字,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杨氏子的回答妙在何处?

答案:妙在运用类比推理,以孔姓对应的孔雀反诘,既礼貌得体又机智过人,体现瞬间应变能力。

解析:需抓住"语言博弈"的核心,分析应答策略。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杨氏之子》与《孔融让梨》中儿童形象的异同

答案:同:均展现早慧特质;异:孔融体现道德自觉,杨氏子彰显思辨能力,反映魏晋与汉代不同的价值取向。

解析:需结合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分析。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妙处

答案:以否定句式表达肯定内涵,用"家禽"概念偷换"家姓",既化解尴尬又暗藏锋芒,展现语言的艺术性。

解析:需从句式、用词、逻辑三个层面分析。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杨氏之子》的智慧应对现代语言陷阱?

答案示例:当遭遇隐喻性质疑时,可效仿杨氏子用更高维度的类比反制,既保持风度又维护尊严,体现"以柔克刚"的沟通艺术。

解析:需将古代智慧转化为现代交际策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