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原文翻译及赏析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开篇名章,通过郑庄公与共叔段兄弟相争的史事,展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政治生态。读者可通过本文了解《左传》的叙事艺术、春秋笔法及儒家伦理观。
原文
《郑伯克段于鄢》
左丘明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译文
早年郑武公娶申国女子,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惊吓了姜氏,因此取名"寤生",于是厌恶他。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答应。
等到庄公继位,武姜为共叔段请求制地。庄公说:"制地是险要城邑,虢叔曾死在那里。其他城邑听凭吩咐。"请求京地,就让共叔段居住,称为京城太叔。
注释
寤生:逆生,脚先出。寤通"牾",违背之意。
岩邑:险要的城邑。岩本义为山崖,此处喻地形险峻。
虢叔:东虢国君,周文王弟仲之后,恃险而亡。
京城大叔:大读作"太",周制诸侯庶子称"大叔",此处暗讽其僭越。
创作背景
周平王东迁后,诸侯势力膨胀。郑国地处中原要冲,庄公继位时面临母亲干政、弟弟夺权的危机。左丘明通过此事揭示"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儒家政治伦理。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以"初"字领起倒叙,通过"请制""请京"等对话推进矛盾,最终以"克段"收束,形成完整叙事闭环。
2. 语言艺术:用"寤生""岩邑"等精准词汇暗含褒贬,体现春秋笔法"微而显,志而晦"的特点。
3. 思想内涵:通过母子、兄弟三重伦理冲突,展现礼制崩溃下的人性异化,隐含"克己复礼"的儒家主张。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左传》的叙事智慧在本文体现得淋漓尽致。开篇"寤生"二字既是生理记录,更是心理伏笔,武姜的偏执由此生根。庄公应答"佗邑唯命"表面谦恭,实则以退为进,与后文"多行不义"的预言形成照应。左氏不着一字评语,却在"谓之京城大叔"的称谓中暗藏锋芒——按周礼"大都不过参国之一",而京邑规模逾制,太叔之"大"恰成僭越的讽刺。
范文二
本文堪称政治心理学的经典案例。庄公的"姑待之"策略,展现其老谋深算的政治智慧。共叔段"缮甲兵"的每一步扩张,都在兄长预设的轨道中运行。左丘明用"不义不昵"点破权力博弈的本质——当亲情让位于利益,礼制便成为最后的遮羞布。文末"隧而相见"的闹剧,恰似青铜鼎上斑驳的饕餮纹,庄严表象下尽是血腥的吞噬。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寤(wù)、亟(qì)、岩(yán)、昵(nì)
2. 文学常识:《左传》编年体特征、"春秋三传"比较、左丘明与孔子关系
3. 核心意象:"黄泉相见"的孝道悖论、"京邑逾制"的礼制象征
4. 思想考点:儒家"正名"思想、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表现形式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寤生:__________
(2)岩邑:__________
答案:
(1)逆生,分娩时脚先出
(2)险要的城邑
二、主旨理解
题目:"多行不义必自毙"体现了怎样的政治观?
答案:强调统治者当以德服人,暴政终将招致毁灭,反映儒家"仁政"思想与因果报应观念。
三、比较鉴赏
题目:本文与《史记·项羽本纪》在叙事手法上有何异同?
答案:同:都善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异:《左传》隐晦含蓄,多通过称谓、对话体现立场;《史记》直抒胸臆,常有"太史公曰"的明确评断。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本文观点分析当代家庭财产纠纷?
答案示例:父母偏心可能埋下兄弟阋墙的隐患,当亲情让位于利益争夺时,需要制度约束与道德调解双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