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蒲松龄《促织》原文及翻译

蒲松龄《促织》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09-05 18:30:02

蒲松龄《促织》原文及翻译

《促织》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收录于《聊斋志异》。故事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官府征收促织(蟋蟀)而家破人亡的遭遇,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与百姓的苦难。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入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

原文

促织

蒲松龄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铜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译文

明朝宣德年间,皇宫中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向民间征收。蟋蟀本非陕西特产,有个华阴县令为讨好上司,进献了一只,试斗后发现善战,于是要求常年供应。县令将任务摊派给里长。市井无赖捉到好蟋蟀便用笼子养起来,抬高价格,当作奇货囤积。里胥狡诈,借此摊派勒索百姓,每征收一只,往往使几户人家破产。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未中,为人老实木讷,被奸猾的里胥推举为里长,多方设法无法推脱。不到一年,微薄家产耗尽。恰逢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向百姓摊派,又无钱赔偿,忧愁欲死。妻子说:“死有何用?不如自己去捉,或许有一线希望。”成名听从。他早出晚归,提着竹筒铜丝笼,在断墙草丛中翻石挖洞,用尽办法仍无收获。即使捉到两三只,也瘦弱不合格。县令严定期限催逼,十几天后,成名挨了上百板子,两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无法捕捉了。他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

注释

宣德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1426—1435)。

促织:蟋蟀的别称,因鸣声似催促织布而得名。

里正:古代基层官吏,负责催税派役。

猾黠(xiá):狡猾奸诈。

科敛丁口:按人口摊派费用。

迂讷(nè):迂腐迟钝。

追比:限期完成,逾期则杖责。

创作背景

蒲松龄生于明末清初,科场失意,长期以教书为生。《聊斋志异》借鬼狐故事讽喻现实,《促织》创作于康熙年间,反映当时官吏为讨好上级横征暴敛,百姓深受其害的社会现实。故事原型或与明代宣德宫斗蟋蟀的史实有关。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征促织”为主线,按“起因—经过—结果”展开,情节紧凑,矛盾层层递进。

2. 语言:文言简练,如“靡计不施”“脓血流离”等词生动刻画人物困境。

3. 思想:揭露封建官僚体系对百姓的压迫,批判统治者荒淫无道。

4. 艺术特色: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结尾成名之子魂化蟋蟀的情节充满魔幻色彩。

鉴赏范文

范文一

《促织》的批判锋芒直指封建制度的腐朽。成名一家的遭遇并非个案,而是“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的缩影。蒲松龄以冷峻笔调描写成名“两股间脓血流离”的惨状,将官吏的残暴与百姓的无助形成强烈对比。结尾处儿子魂化蟋蟀的荒诞情节,既是对现实的讽刺,也寄托了弱者以生命抗争的悲壮。

范文二

小说善用细节烘托主题。如“提竹筒铜丝笼”的反复出现,凸显成名搜捕蟋蟀的执着与绝望;“败堵丛草”的环境描写暗示社会凋敝。更深刻的是,蒲松龄揭示了权力异化的过程:从皇帝玩乐到官吏媚上,最终演变为底层百姓的生死灾难。这种“自上而下”的压迫链,正是封建社会的痼疾。

关于《促织》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猾黠(xiá)、迂讷(nè)、科敛(liǎn)、追比。

文学常识:《聊斋志异》为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号柳泉居士。

意象分析:蟋蟀象征统治者的玩物,其背后是百姓的血泪。

主题思想:批判封建压迫,同情人民苦难。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促织之戏:__________

(2)计不施:__________

答案:

(1)崇尚,盛行

(2)无,没有

二、主旨理解

题目:小说通过成名一家的遭遇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答案:揭露封建官吏为讨好上级横征暴敛,导致百姓家破人亡的黑暗现实。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夸张手法突出征收蟋蟀的残酷性,“辄”字强调后果的必然性,揭露官府盘剥之狠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