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均《与朱元思书》原文阅读及翻译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吴均的一篇山水小品,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至桐庐段的奇山异水,语言清丽,意境深远。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作品。
原文
与朱元思书
吴均〔南朝梁〕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风和雾都消散干净,天空与远山融为一色。
我乘船顺流飘荡,任凭它向东或向西。
从富阳到桐庐的一百多里水路,
奇崛的山与灵异的水,堪称天下无双。
江水泛着青白色,千丈深处仍能见底。
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子,清晰可见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快过飞箭,汹涌的浪涛如同奔马。
两岸的高山上,长满阴森森的树木。
山峦凭依地势争相向上,彼此比试谁更高远;
它们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山峰。
泉水冲击山石,发出泠泠的声响;
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嘤嘤的叫声自成韵律。
蝉鸣千遍不停歇,猿啼百声无断绝。
那些像鸢鸟一样渴望飞黄腾达的人,看到这些山峰也会平息名利之心;
忙于世俗事务的人,望见这些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遮蔽,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般昏暗;
稀疏的枝条交错掩映,偶尔才能见到阳光。
注释
【风烟俱净】"净"指消散,开篇以澄澈景象奠定全篇清朗基调。
【缥碧】"缥"(piǎo)为淡青色,"碧"指青绿色,叠用强化水色清透。
【轩邈】"轩"(xuān)为高扬,"邈"(miǎo)指遥远,动词化用法展现山势动态。
【泠泠】拟声词(líng líng),《说文》注:"水声也",与后文"嘤嘤"构成听觉画卷。
【鸢飞戾天】典出《诗经·大雅》"鸢飞戾天",此处反用其意,讽喻功名心。
创作背景
梁武帝天监年间,吴均因私撰《齐春秋》触怒武帝被免职。这段政治失意时期,他寄情山水,在游历富春江时写下此文。南朝士族盛行隐逸文化,山水文学成为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总-分-总"框架,先概括"奇山异水"整体印象,再分层描写水之清、山之峻,最后以哲思收束。
2. 语言艺术:善用四字短句,节奏明快。"甚箭""若奔"等比喻新颖,动词"竞""争"赋予静物生命力。
3. 思想内涵:通过山水审美实现精神超越,体现六朝文人"以玄对山水"的哲学观,暗含对官场倾轧的疏离。
4. 表现手法:视听结合("泠泠作响""嘤嘤成韵")、虚实相生("望峰息心"的联想),形成立体画卷。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吴均笔下的富春江不是客观再现,而是经过心灵过滤的意象世界。"急湍甚箭"的夸张描写,实为内心激荡的外化;"寒树"的冷色调暗示着宦海沉浮的寒意。最妙处在于将山水转化为精神疗愈场——那些争高直指的山峰,恰似作者不肯屈服的傲骨;而清澈见底的江水,则成为涤荡尘虑的象征。这种"以我观物"的创作方式,开创了后世"情景交融"的山水散文传统。
范文二
文章结尾的明暗光影极具哲学意味。"横柯上蔽"的幽暗与"有时见日"的微光,构成辩证的生命体验。这种处理远超普通游记,上升为对存在状态的思考:人在仕隐之间的挣扎,正如穿行于密林中的光斑,时明时暗却始终前行。吴均将玄学思辨不着痕迹地融入景物描写,比陶渊明《桃花源记》更多一份理性思辨,较郦道元《水经注》更添一层诗意情怀。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缥(piǎo)碧、轩邈(xuān miǎo)、泠(líng)泠、戾(lì)天
2. 文学常识:吴均为"吴均体"开创者,本文代表南朝山水小品最高成就
3. 艺术手法:动态描写("争高直指")、感官互通("嘤嘤成韵"的听觉视觉化)
4. 核心意象:"寒树"象征高洁人格,"飞鸢"反衬隐逸之志
5. 思想主旨:通过山水审美实现精神自由,反映六朝文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互相轩邈:__________
(2)经纶世务:__________
答案:
(1)争相比高远
(2)处理世俗政务
解析:"轩邈"为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作动词用。
二、主旨理解
题目:"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案:通过对比自然山水与世俗追求,表达对官场名利的厌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解析:此句为全文文眼,需结合吴均被贬经历理解其深层含义。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将湍急的水流比作飞箭,汹涌的浪涛喻为奔马,生动表现江水的动态之美,体现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解析:注意"甚""若"两个喻词的精准运用。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文与柳宗元《小石潭记》在情感基调上的差异。
答案:本文在山水描写中透露出超脱之乐,体现六朝文人玄远超逸的审美趣味;《小石潭记》则通过"寂寥无人"等描写,流露贬谪后的孤寂苦闷,更具唐代文人忧患意识。
解析:需联系不同时代的思想文化背景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