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叶公好龙》原文及译文

《叶公好龙》原文及译文

时间:2025-09-21 12:38:01

《叶公好龙》原文及译文解析

《叶公好龙》是汉代刘向《新序·杂事》中的一则寓言,通过讽刺叶公表里不一的行为,揭示人性中虚伪与真实的矛盾。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思想内核与艺术价值。

《叶公好龙》原文

【汉】刘向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译文

叶公子高喜爱龙,衣带钩上画龙,酒器上刻龙,房屋梁柱都雕满龙纹。

天龙听闻便降临人间,龙头从窗户探入,龙尾横陈厅堂。

叶公看见真龙,转身就跑,吓得魂飞魄散,面无人色。

注释

钩以写龙:衣带钩雕刻龙纹。"写"通"泻",此处指刻画。

五色无主:面部失去血色,形容极度惊恐。"五色"指面部神情。

典故出处:典出《庄子·达生》"见卵而求时夜",刘向改编为具象化寓言。

创作背景

西汉成帝时期,刘向整理宫廷藏书时编纂《新序》。当时社会盛行名实分离之风,士大夫多好虚名。此篇借古讽今,批判虚伪士风。

作品解析

1. 结构设计:采用"铺垫-反转"模式,前段极写爱龙之深,后段突显畏龙之切,形成强烈反差。

2. 语言特色:三处"写龙"排比强化表象,动词"窥""施"赋予天龙灵动感,"弃""走"凸显仓皇之态。

3. 思想内核:揭示"慕名而不究实"的普遍人性弱点,暗含对真诚品格的呼唤。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叶公好龙》的艺术张力在于意象的戏剧性对立。文本表层的龙纹装饰与真实天龙构成符号学意义上的能指与所指断裂。当作为装饰符号的龙突然实体化,叶公的审美距离被彻底打破,暴露出其情感认知的虚假性。这种由符号到实体的突变,正是寓言批判力量的来源。

范文二

刘向通过空间叙事完成道德训诫。私密空间的"屋室雕文"展现叶公的自我表演,而天龙"窥牖施堂"的侵入性姿态,将私人嗜好置于公共审视之下。这种空间转换造成的压迫感,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虚伪者在真相面前的脆弱本质,具有超越时代的警示意义。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刘向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新序》属历史故事集。"寓言十九"出自《庄子》,指借故事说理的文体特征。

关键字词:"钩"指衣带钩(音gōu),"牖"即窗户(音yǒu),"施"为伸展(音shī)。

核心意象:龙象征崇高真理,与叶公的装饰性爱好形成本体与喻体的哲学对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钩以写龙:"写":__________

(2)施尾于堂:"施":__________

答案:(1)通"泻",刻画 (2)伸展

二、主旨理解

题目:叶公"弃而还走"反映了什么人性弱点?

答案:揭示人们常沉溺于表面爱好却畏惧真实接触的矛盾心理,批判名不副实的虚伪作风。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叶公好龙》与《滥竽充数》的讽刺手法差异。

答案:前者通过行为反差突显虚伪,后者借群体环境暴露无能;均采用"揭穿"模式,但前者侧重个体表里不一,后者强调制度漏洞。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五色无主"的表达效果。

答案:以面部表情的失控具象化惊恐程度,与上文装饰性爱龙形成强烈对比,完成对叶公人格的终极否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