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报任安书》译文与解析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长信,剖白自己忍辱著史的心迹,展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精神困境与超越。本文将提供完整译文、创作背景及多维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文学经典。
原文
报任安书
司马迁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此也……
译文
太史公的仆人司马迁恭敬致意:
少卿先生,先前承蒙您来信,教导我待人接物要谨慎,以推荐贤才为己任。
您的情意诚挚恳切,似乎责怪我不采纳您的意见,反而听从世俗之人的言论。
我并非敢如此……
注释
牛马走:谦称,意为像牛马般供驱使的仆人。
曩者(nǎng zhě):从前,过去。
望仆不相师:望,埋怨;师,效法。指任安埋怨司马迁不听从建议。
流俗人:世俗之人,暗指当时对司马迁持偏见者。
创作背景
公元前93年,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遭宫刑,忍辱完成《史记》。任安曾写信劝他举荐贤才,此信是司马迁对自身遭遇的回应。汉代士人重视名节,宫刑之辱使司马迁陷入精神绝境,此信实为血泪自白。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以书信体展开,层层递进,先谢罪后申辩,最终升华至著史使命。
2. 语言艺术:善用排比与典故,"人固有一死"等句成为千古名句。
3. 思想内核:提出"发愤著书"说,揭示苦难对精神创造的催化作用。
4. 情感张力:羞愤与自傲交织,展现知识分子在强权下的挣扎。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报任安书》最动人处在于真实。司马迁不掩饰受刑后的痛苦,"肠一日而九回"的描写令人战栗。但更震撼的是他将个人悲剧转化为历史使命感,提出"究天人之际"的著史理想。这种将小我融入大我的精神升华,使文章超越个人恩怨,成为中国古代士人精神的碑铭。
范文二
文中反复出现的"辱"字构成情感主线。司马迁详述刑余之人的社会歧视,甚至用"扫除之隶"自嘲。但正是这种极致的羞辱感,反衬出他"隐忍苟活"的价值选择之艰难。文章以屈辱为底色,却用《史记》的完成实现了对命运的反杀,形成巨大的艺术反差。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创作历程。
关键字词:曩者(nǎng zhě)、囹圄(líng yǔ)、愠色(yùn sè)。
名句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
艺术手法:排比句群增强气势,如"太上不辱先"至"最下腐刑极矣"。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牛马走:__________
(2)愠色:__________
答案:
(1)谦称自己像牛马般供驱使
(2)怨恨的表情
二、主旨理解
题目:司马迁为何选择"隐忍苟活"?
答案:为完成《史记》而忍受屈辱,体现"发愤著书"的文学观与历史使命感。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粪土"比喻屈辱境地,强烈反差突显为理想牺牲的决绝,动词"隐忍""不辞"体现坚韧品格。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报任安书》与《史记·太史公自序》的情感差异。
答案:前者侧重个人痛苦与抗争,后者更重学术源流梳理,同一作者在不同文体中呈现多元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