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记述了齐鲁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弱胜强的军事智慧。文章通过对话展现战略思想,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典范之作。
原文
《曹刿论战》
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进见。
他的同乡说:"当官的人谋划这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当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进见。
曹刿问:"凭什么作战?"
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不会跟从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虚报,一定诚实守信。"
曹刿回答:"小信用不能使神灵信服,神不会赐福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一定按实情处理。"
曹刿回答:"这是尽职尽责的表现,可以凭此一战。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
注释
"肉食者":指当权者。古代大夫以上才能食肉,借代统治阶级。
"间":读jiàn,参与。
"牺牲":祭祀用的牲畜。
"孚":使人信服。
"狱":诉讼案件。
对话体结构:通过层层递进的问答,展现曹刿的政治远见。
创作背景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为报鲁国支持公子纠之仇,发兵攻鲁。当时齐国强盛,鲁国弱小。曹刿作为平民知识分子,主动参与国事,体现了春秋时期士人阶层的崛起。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三段论"式对话,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2. 语言艺术:简洁凝练,善用对比手法,"肉食者鄙"与"远谋"形成鲜明对照。
3. 思想内涵:提出"取信于民"的战争观,强调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4. 人物塑造:通过对话展现曹刿的深谋远虑和庄公的虚心纳谏。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曹刿论战》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其对话描写。全文仅二百余字,却通过五次问答完整展现了战略思想的交锋。曹刿三次否定庄公的回答,不是简单的反驳,而是引导对方认识战争本质。当庄公谈到司法公正时,曹刿立即肯定这是"忠之属也",这种层层递进的对话方式,既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深度,又构成了严谨的逻辑链条。
范文二
文章揭示了深刻的军事哲学。曹刿提出的"取信于民"思想,超越了单纯的战术层面,触及战争的政治基础。他敏锐指出,小恩小惠不能获得民众支持,司法公正才是凝聚民心的根本。这种认识在当时具有超前性,与后世"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智慧一脉相承。文中"一鼓作气"的战术思想,更成为后世兵家经典。
关于《曹刿论战》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间(jiàn)、牺牲、孚、狱
文学常识:选自《左传》,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作
知识要点:春秋时期著名战役,以弱胜强战例
意象意境:通过对话展现战略思想的交锋
知识全解:体现了"民本"思想和军事智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__________
(2)小信未孚:__________
答案:
(1)当权者
(2)使人信服
二、主旨理解
题目: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答案:司法公正,取信于民。
解析: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曹刿认可的关键。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曹刿论战》与《孙子兵法》的战争观异同。
答案:同:都重视战略谋划;异:《曹刿》强调民心基础,《孙子》侧重战术运用。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表达效果。
答案:尖锐批评当权者的短视,突出曹刿的见识不凡,为下文张本。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取信于民"思想的现代意义。
答案示例:治国理政必须赢得群众信任,政策制定要体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