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仁政思想的经典阐发
《孟子三则》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阐述仁政、民本思想的核心文本,通过对话形式展现其"性善论"与"王道"主张。本文完整呈现原文、白话翻译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儒家政治哲学的精髓。
原文
《孟子·梁惠王上》(节选)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文
第一则: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远道而来,能带给我国什么利益呢?"孟子答道:"大王为何定要谈利益?有仁义就足够了。"
第二则:有利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的地形地势,有利的地形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第三则: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
注释
"叟":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此处含倨傲意味。
"仁义而已矣":体现孟子将道德价值置于功利之上的核心主张。
"天时":指阴阳寒暑等自然条件,古人认为影响战争胜负。
"得兼":兼得,同时获得。通过生活化比喻阐明取舍之道。
创作背景
战国中期诸侯争霸,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学说。这三则分别记录其与梁惠王的政论、军事哲学见解及伦理选择观,反映儒家在乱世中的思想坚守。
作品解析
1. 对话体结构展现论辩艺术,通过反问句式强化说理效果
2. 善用类比(鱼与熊掌)和层递(天时-地利-人和)修辞
3. "民为贵"思想贯穿始终,将道德伦理作为政治基础
4. 语言质朴有力,形成"浩然之气"的独特文风
鉴赏范文
范文一:道德优先的治国智慧
孟子对梁惠王的应答堪称儒家政治哲学的宣言。"何必曰利"四字如黄钟大吕,在战国逐利的时代氛围中树起道德标杆。这种将仁义作为治国根本的立场,不仅是对法家功利主义的批判,更构建了"仁者无敌"的价值体系。其语言虽简,却因内在的逻辑力量而具有震撼性,至今仍发人深省。
范文二:军事哲学的伦理升华
"天时不如地利"一段将战争要素进行伦理排序,突破当时兵家对客观条件的迷信。孟子将"人和"置于最高维度,揭示民心向背才是决定力量。这种思想既来源于《尚书》"民惟邦本"的传统,又发展出"得道多助"的新内涵,为儒家战争观奠定基调。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叟(sǒu)、郭(外城)、得兼(dé jiān)
2. 文学常识:孟子"四端说"、性善论、与孔子并称"孔孟"
3. 思想要点:重义轻利、民贵君轻、舍生取义
4. 修辞手法:排比(天时-地利-人和)、比喻(鱼与熊掌)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环而攻之:__________
(2)亦将有以利吾国乎:__________
答案:
(1)包围
(2)带来好处
二、主旨理解
题目:"舍鱼而取熊掌"比喻什么道理?
答案:比喻面临重大抉择时应舍生取义,体现孟子对道德价值的绝对推崇。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孟子"人和"思想与《孙子兵法》"道天地将法"的异同
答案:两者都重视人的因素,但孟子将道德凝聚力作为根本,孙子更侧重将领才能。前者属伦理范畴,后者属军事范畴。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的语言特点
答案:运用呼告和反问句式,语气斩截有力。"而已矣"三字收束坚决,体现孟子对仁政理念的坚定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