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诗经·小雅》之《蜉蝣》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小雅》之《蜉蝣》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5-09-20 10:00:02

《诗经·小雅·蜉蝣》原文翻译及深度解析

《蜉蝣》是《诗经·小雅》中一首以微小生物喻人生短暂的哲理诗,通过蜉蝣朝生暮死的特性,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本文将呈现原文、精准译文、创作背景及多层次鉴赏,帮助读者理解其深刻内涵。

原文

《蜉蝣》
(西周·无名氏)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译文

蜉蝣的羽翅,像鲜亮的衣裳。

心中充满忧伤,我的归宿在何方?

蜉蝣的薄翼,似华美的衣衫。

心中充满忧伤,我将安息于何处?

蜉蝣破土而出,麻衣洁白如雪。

心中充满忧伤,我最终去往哪里?

注释

【蜉蝣(fú yóu)】水生昆虫,成虫寿命仅数小时至一日。

【楚楚】鲜明整洁貌,形容蜉蝣翅膀的光泽。

【采采】华丽鲜明的样子,《毛传》:"采采,众多也。"

【掘阅(jué yuè)】破土而出,指蜉蝣的羽化过程。

【归说(shuì)】"说"通"税",休止之意,与"归处""归息"形成递进。

创作背景

西周中后期社会动荡,贵族阶层对政权更迭产生深刻危机感。诗中借蜉蝣意象,折射出当时士大夫对人生短暂的焦虑,与《曹风·蜉蝣》形成雅俗呼应。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三章叠咏,每章前两句描摹蜉蝣形态,后两句抒发人生感慨,形成物我对照。

2. 语言艺术:使用"楚楚""采采"等叠词强化视觉印象,"羽-翼-掘阅"展现生命完整周期。

3. 思想内涵:通过微小生物反观人类存在,体现早期生命意识的觉醒。

4. 艺术手法:比兴结合,以蜉蝣之"衣"喻人生华服,暗示繁华易逝的哲理。

鉴赏范文

范文一:生命意识的诗性觉醒

《蜉蝣》最动人处在于将生物学观察升华为哲学思考。诗人以科学家般的精确捕捉蜉蝣"掘阅"的蜕变瞬间,又以哲人的敏锐将其与"麻衣如雪"的丧葬意象关联。这种跨维度的联想,使短短六句诗构成完整的生命寓言。尤其"于我归说"的终极追问,突破《诗经》多数作品的实际关怀,触及存在主义命题。

范文二:叠咏中的时空张力

三章复沓结构暗含精妙的时间设计:首章"羽"为成虫之初,次章"翼"示生命盛时,末章"掘阅"回归生命本源。与之对应的"归处-归息-归说",则构建出从空间安顿到时间终结的思维递进。这种双重时空序列,使简单的咏物诗具有史诗般的结构张力,为后世《古诗十九首》的生命咏叹奠定范式。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词语:蜉蝣(昆虫学名)、掘阅(羽化过程)、归说(通假字考点)

2. 文学常识:小雅的宴饮诗向哲理诗转变的代表作,与《曹风·蜉蝣》的比较阅读

3. 艺术手法:叠章复沓、比兴连用、物我互证的抒情模式

4. 意象系统:羽翼-衣裳的生命隐喻,如雪-麻衣的死亡象征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

(1)衣裳楚楚:__________

(2)于我归说:__________

答案:

(1)鲜明整洁的样子

(2)休止,通"税"

二、主旨理解

题目:末章"麻衣如雪"的意象有何深层含义?

答案:既描写蜉蝣羽翼的洁白,又暗喻丧服的色彩,将生物现象与人类死亡意识联结,强化生命短暂的悲剧感。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小雅·蜉蝣》与《曹风·蜉蝣》的情感差异

答案:《小雅》版侧重贵族阶层的存在焦虑,语言含蓄;《曹风》版更具民间色彩,"麻衣"意象直接指向死亡,情感更显直露。

四、名句赏析

题目:分析"心之忧矣"复现的艺术效果

答案:三章末尾重复使用,形成情感节奏的强拍,使个人忧思上升为普遍性的人类困境,类似希腊悲剧中的合唱队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