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参考
《屈原列传》是《史记》中极具文学价值的篇章,司马迁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记述了屈原的生平与精神世界。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屈原的悲剧命运与《离骚》的创作背景。
原文
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译文
屈原,名平,与楚国王族同姓。
担任楚怀王左徒,学识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国家治乱之道,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与楚王谋划国事,发布政令;
对外接待各国使节,应对诸侯。
楚王十分信任他……
注释
左徒:楚国官职名,相当于副宰相。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忆力强。"强志"读作qiáng zhì。
娴于辞令:擅长外交辞令。"娴"读作xián,意为熟练。
同姓:指与楚王同宗,屈原出身楚国贵族。
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完成《史记》,屈原的遭遇引发他强烈共鸣。战国末期楚国政治腐败,屈原主张联齐抗秦遭谗言被放逐,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传"+"评"模式,先叙生平后发议论
2. 语言兼具史家笔法与文学抒情,多处直接引用《离骚》
3. 塑造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剧形象
4. 通过"太史公曰"表达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司马迁笔下的屈原形象具有双重悲剧性。作为政治家,他的改革主张被贵族集团扼杀;作为诗人,他的高洁品格与污浊现实形成尖锐冲突。"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的评语,揭示出《离骚》中香草意象的精神内核。这种将人物命运与文学作品互证的写法,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新范式。
范文二
《屈原列传》的叙事策略值得注意。司马迁有意略写具体政绩,详写被谗见疏的过程,通过"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既嫉之"等心理描写,展现忠奸对立的戏剧张力。特别是渔父对话场景的植入,以道家思想反衬屈原的儒家操守,这种多元视角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具立体感。
关于《屈原列传》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娴(xián)于辞令:擅长外交语言
皭(jiào)然:洁白的样子
淖(nào)污泥:烂泥潭
文学常识:
1.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的名篇
2. "屈平辞赋悬日月"出自李白《江上吟》
3. 端午节起源与屈原投江的关联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娴于辞令:__________
(2)皭然泥而不滓:__________
答案:
(1)熟练,擅长
(2)洁白的样子
二、主旨理解
题目:司马迁为何将屈原与贾谊合传?
答案:两人都是才华横溢却遭遇贬谪的悲剧人物,合传体现"贤者不遇"的主题,反映司马迁对人才遭遇的思考。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夸张手法将屈原的精神品格升华到永恒高度,既是对其人格的礼赞,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