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阐述仁政思想的核心篇章,通过对比"得道"与"失道"的不同结果,揭示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存亡的真理。本文完整呈现原文与白话译文,解析其创作背景与论证逻辑,并提供多角度鉴赏。
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的天气条件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心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敌人四面围攻却不能取胜。
能够实施围攻,必定获得了有利的天时;
然而不能取胜,这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储备不是不充足;
守军却弃城逃跑,这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靠疆界限制,巩固国防不靠山川险阻,威慑天下不靠武器锋利。
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者多,不施仁政的君主支持者少。
支持者少到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支持者多到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
用天下归顺的力量,攻打众叛亲离的对手,所以仁君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注释
天时:指阴晴寒暑等自然条件。"天时不如地利"体现孟子对客观条件的理性认知。
地利:指高城深池等地理优势。"委而去之"的案例证明物质防御的局限性。
人和:人心归向,核心概念。"得道"即施行仁政,"失道"即违背仁义。
畔:通"叛",生动展现众叛亲离的极端后果。
论证结构:由"天时-地利-人和"的递进比较,推导出"得道多助"的必然结论。
创作背景
战国中期兼并战争加剧,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学说。该篇出自《孟子·公孙丑下》,针对当时统治者迷信武力的现象,通过攻城守城的战争实例,论证"仁者无敌"的政治理念。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层进式论证,从天时、地利到人和,最终归结为"得道"命题。
2. 语言特色:善用排比("城非不高也"四句)增强气势,对比手法贯穿全篇。
3. 思想内核:将军事胜负归结为政治得失,建立"仁政-民心-胜败"的逻辑链条。
4. 现实意义:揭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永恒真理,至今仍是治国理政的镜鉴。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孟子以军事案例为切入点,展现其独特的论证艺术。开篇两组"不如"构成递进关系,将抽象道理具象化。描写攻城战时,"环而攻之"的动态场景与"不胜"的意外结果形成张力;刻画守城时,连用四个"非不"的排比句式,与"委而去之"的结局构成强烈反差。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路径,使"得道多助"的结论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范文二
篇末"天下顺之"与"亲戚畔之"的极端对比,彰显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同于纵横家的权谋计算,孟子将政治成败归因于道德实践:当统治者失去道德正当性时,血缘纽带也会断裂;当获得道义支持时,陌生民众也会成为后盾。这种将伦理价值置于现实利益之上的思考,构成了儒家政治哲学的根本特征,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遗产。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畔(pàn,通"叛")、委(放弃)、域(限制)
2. 文学常识: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体现孟子"民贵君轻"思想
3.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层进论证的综合运用
4. 核心观点:民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仁政是治国根本
5. 名句默写:"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委而去之:__________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
答案:
(1)弃城逃跑
(2)限制
解析: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动词的特殊含义。
二、主旨理解
问:文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举例有何作用?
答:通过具体战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为下文论证"人和"重要性作铺垫。
解析:举例论证需关注事例与观点的对应关系。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孟子与韩非子对"战争胜负因素"认识的差异。
答案:孟子强调道德民心决定胜负,韩非子主张实力权谋决定成败。前者属儒家仁政思想,后者属法家功利主义。
解析:比较需抓住思想流派的根本分歧。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的表达效果。
答:通过假设极端情况,强化失道者的孤立处境,"畔"字生动展现众叛亲离的严重后果,具有警示作用。
解析:关注程度副词"至"和动词"畔"的运用。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谈"得道多助"思想的当代价值。
答案示例:现代国际竞争中,单边主义往往陷入孤立,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才能赢得广泛支持,这正是孟子思想的现代诠释。
解析:需建立古典思想与现代语境的合理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