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杨万里《稚子弄冰》原文、译文及赏析

杨万里《稚子弄冰》原文、译文及赏析

时间:2025-09-10 16:38:01

杨万里《稚子弄冰》原文、译文及赏析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稚子弄冰》以童趣视角捕捉冬日生活片段,展现孩童天真与自然之美的交融。本文提供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多层次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活泼灵动的小诗。

原文

《稚子弄冰》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

孩童清晨从铜盆里剜出冻冰,

用彩线穿起来当作银锣敲击。

清脆声响如玉磬回荡在林间,

忽然冰块碎裂似玻璃坠地。

注释

【稚子】幼童。"金盆脱晓冰"的"脱"字生动表现孩童剜取冰块的动作。

【银钲(zhēng)】古代打击乐器,此处比喻冰块发出的清脆声响。

【玉磬(qìng)】玉石制作的古乐器,形容冰敲击声的悦耳清越。

【玻璃】宋代指天然水晶,与今义不同,强调破碎声的清脆透亮。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杨万里晚年退居吉水期间。诗人此时创作了大量描写田园童趣的"诚斋体"诗作,以白描手法捕捉生活细节,体现其对自然与童真的独特观察。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四句诗形成完整叙事链,从取冰、玩冰到碎冰,展现动态过程。

2. 语言特色:动词"脱""穿""敲""碎"精准传神,比喻"银钲""玉磬"新颖贴切。

3. 艺术手法:通感运用将听觉("响")与视觉("彩丝""玻璃")交融,增强画面感。

4. 思想内涵:通过孩童游戏揭示生活本真之美,体现诗人返璞归真的美学追求。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人以显微镜般的观察力捕捉冬日晨景。铜盆冻冰本是寻常物象,经孩童"脱""穿"两个动作点化,顿生戏剧性。彩丝与冰晶的视觉对比,银钲与玉磬的听觉联想,构成多维度审美体验。末句"玻璃碎地"的戛然而止,既保留生活原貌的偶然性,又暗含对童真易逝的淡淡怜惜。

范文二

杨万里打破传统咏物诗的托物言志模式,纯粹记录瞬间趣味。"金盆""彩丝""银钲"等意象的世俗化运用,体现宋代诗歌的生活化转向。诗人以平等视角观察儿童游戏,末句破碎声既是对物理现象的忠实记录,也隐喻着童趣的脆弱易碎。这种对瞬间真实的执着捕捉,正是"诚斋体"的灵魂所在。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注音:钲(zhēng)、磬(qìng)

2. 文学常识:杨万里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创"诚斋体"

3. 艺术特色:白描手法、通感修辞、生活化意象

4. 意境分析:冬日童趣图包含声、色、形多重审美要素

5. 思想主旨:歌颂自然天趣,体现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脱:__________

(2)穿取:__________

答案:

(1)剜取、取出

(2)用线穿过

二、主旨理解

问:"敲成玉磬穿林响"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比喻手法,将冰块敲击声比作玉磬音响,突出声音的清越悠扬,同时"穿林响"赋予声音空间穿透感。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稚子弄冰》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在儿童描写上的异同

答案:同:都展现儿童天真烂漫;异:杨诗聚焦单个戏剧性场景,范诗多表现群体劳动场景。杨诗重瞬间感受,范诗重日常风貌。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忽作玻璃碎地声"的艺术效果

答:以突发性声响收束全诗,形成听觉高潮。"玻璃"比喻强化破碎声的清脆质感,"忽作"二字保留生活原态的偶然性,余韵悠长。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稚子弄冰》中体现的"童心说"美学?

答案示例:诗中孩童对自然物的创造性玩耍,体现李贽"童心说"推崇的本真状态。诗人通过观察童趣,表达对未被世俗污染的纯粹审美体验的向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