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论语·述而篇》全文及译文

《论语·述而篇》全文及译文

时间:2025-09-05 11:00:03

《论语·述而篇》全文及译文解析

《论语·述而篇》集中记录了孔子关于教育、修身、为政的核心思想,展现了儒家"述而不作"的治学态度与"仁者爱人"的道德追求。本文提供全文原文、白话译文、关键字词注释,并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分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孔子思想体系。

原文

《论语·述而篇》 孔子及其弟子 撰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原文节选,全文共38章)

译文

孔子说:"传承而不创新,相信并热爱古代文化,我私下把自己比作老彭。"

孔子说:"默默记住知识,学习永不满足,教导他人不倦怠,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研讨,听到正义不践行,缺点不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

注释

【述而不作】述:传承;作:创新。体现孔子对周礼的保守态度。

【老彭】商代贤大夫,以守成著称,此处为孔子自谦。

【默而识之】识(zhì):记住。强调内化知识的学习方法。

【诲人不倦】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观,为后世师表典范。

创作背景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未果,晚年返鲁后专注整理六经、教授弟子。《述而篇》多为其晚年言论,既有对理想未竟的忧思,亦含对教育实践的总结。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以语录体为主,章节独立而思想连贯,形成"教育-修身-为政"的逻辑链条。

2. 语言艺术:善用反问句(如"何有于我哉")强化自省意识,比喻手法(如"老彭")使说理形象化。

3. 思想内核:提出"学而不厌"的终身学习观与"诲人不倦"的普世教育观,奠定儒家实践哲学基础。

鉴赏范文

范文一:论孔子的文化守成思想

"述而不作"四字浓缩了孔子对周礼的虔诚态度。在诸侯争霸的变革时代,这种保守立场看似不合时宜,实则包含深刻的文化延续意识。孔子将商代贤臣老彭作为精神镜像,暗示文化传承比制度创新更具根本性。这种思想虽被法家诟病为迂阔,却为中华文明保存了核心价值体系。

范文二:教育者的自我追问

"何有于我哉"的反问,展现孔子作为教育家的清醒自觉。不同于后世儒者的道德优越感,孔子始终以"未能者"自居,这种谦卑姿态与其"知之为知之"的认知论一脉相承。在"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的辩证关系中,可见儒家教育哲学中教与学的共生关系。

关于《述而篇》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识(zhì)、诲(huì)、徙(xǐ)、老彭(商代贤臣)

2. 文学常识:语录体特征、春秋笔法、"四忧"的排比修辞

3. 核心观点:教育平等思想、文化守成主义、道德修养方法论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信而好古:__________

(2)闻义不能徙:__________

答案:

(1)相信并崇尚

(2)改变行为

二、主旨理解

题目:孔子"四忧"反映了怎样的修身观?

答案:强调道德修养需知行合一,将学问研讨、义理实践与过错改正视为整体,体现儒家"内圣外王"的修养路径。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述而篇》与《为政篇》教育观的异同

答案:同:均重视学习与实践结合;异:《述而篇》侧重教育者自律,《为政篇》强调教化民众的政治功能。

四、名句赏析

题目:分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句式特点

答案:使用对偶句式,"学"与"诲"对应,"不厌"与"不倦"呼应,形成节奏鲜明的教育箴言,易记易传。

五、现实启示

题目:如何用"德之不修"思想分析当代社会问题?

答案示例:可论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需协调发展,若只追求知识技能而忽视道德建设,将导致社会价值失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