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潼关》原文、翻译及赏析
《潼关》是清末维新志士谭嗣同途经潼关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雄浑的意象和激昂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冲破束缚、追求变革的壮志豪情。本文将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这首诗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
原文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秦川东尽大河横。
三更画角连营起,
十万旌旗夜有声。
译文
自古以来,高耸的云层环绕着这座雄关,
秦川的尽头,黄河奔腾横亘。
深夜的画角声在连绵军营中响起,
十万旌旗在夜色中猎猎作响。
注释
终古高云簇此城:“终古”意为自古以来;“簇”指聚集,形容潼关地势险要,云雾常年笼罩。
秦川东尽大河横:“秦川”指关中平原;“大河”即黄河,潼关位于黄河拐弯处,地势险峻。
三更画角连营起:“画角”是古代军中乐器,声音凄厉,此处暗喻局势紧张。
十万旌旗夜有声:虚写军威之盛,表达作者对变革力量的期待。
创作背景
1894年,谭嗣同赴京参加变法途中经潼关。此时甲午战败,清廷腐朽尽显。潼关作为军事要塞,其雄险景象激发了他救亡图存的决心。诗中“旌旗”“画角”等意象,实为借古喻今,寄托维新理想。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两句写静景,突出潼关地理险要;后两句写动景,以虚笔渲染声势,形成强烈反差。
2. 语言风格:用词刚健,“横”“簇”“起”等动词极具力度,体现豪放派诗风。
3. 思想内涵:表面写关隘之雄,实则呼唤变革风雷,末句“夜有声”暗含对民众觉醒的期待。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此诗以潼关为切入点,将地理意象与时代精神熔铸一体。“终古高云”象征旧势力的顽固,“大河横”则暗喻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后联虚写军阵声势,实为维新派“冲决网罗”的宣言。谭嗣同以诗为剑,展现了大变革前夜知识分子特有的忧愤与激昂。
范文二
诗中时空交织的手法尤为精妙。白昼的潼关险峻沉默,夜晚却骤然沸腾。这种超现实的场景转换,恰是作者内心激荡的外化。“十万旌旗”未必实指军队,更似隐喻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在晚清窒息的氛围中,此诗如一道闪电,照亮了黑暗中的希望。
关于《潼关》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簇(cù,聚集)、画角(军中号角)、旌旗(jīng qí,军旗)
文学常识:谭嗣同属“诗界革命”先驱,作品多具革新精神
意象分析:“大河”象征历史潮流,“夜有声”暗示暗流涌动
知识全解:此诗将传统边塞诗题材注入维新思想,是古典诗歌向近代转型的代表作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簇此城:__________
(2)画角:__________
答案:
(1)聚集环绕
(2)古代军中乐器,用于传递信号
二、主旨理解
题目:“十万旌旗夜有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通过虚写浩大军威,抒发作者呼唤社会变革的迫切愿望,体现维新志士的豪情壮志。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诗中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效果。
答案:前两句静态描写突出潼关地势之险,后两句动态刻画渲染紧张氛围,动静相生中强化了诗歌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