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礼记·礼运》篇)
《大道之行也》出自《礼记·礼运》,是儒家经典中描绘理想社会的核心篇章。本文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系统解读这一古代政治哲学名篇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
原文
《大道之行也》
《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大道施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共有。
选举贤能之人治理,倡导诚信与和睦。
因此人们不只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抚育自己的子女。
使老年人能安享天年,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儿童能健康成长。
鳏夫、寡妇、孤儿、独居者、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财物厌恶被浪费丢弃,但不必私藏;
力气厌恶不从自身使出,但不必为自己。
所以阴谋诡计不会萌生,盗窃造反不会发生。
因此大门不必关闭,这就是大同世界。
注释
大道之行:指理想社会的运行状态。"道"指儒家政治理想。
天下为公:政权公有,与"家天下"相对。体现儒家"民本"思想。
选贤与(jǔ)能:"与"通"举",选拔德才兼备者。
讲信修睦:建立诚信和睦的社会关系。"修"指培养。
矜(guān)寡孤独:四种弱势群体。"矜"通"鳏",老而无妻。
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业分工。"分"指社会角色。
货恶其弃:对物资浪费的痛惜,反映节约观念。
谋闭不兴:阴谋断绝,体现社会高度诚信。
创作背景
本篇成书于战国至汉初,属《礼记》核心篇章。孔子曾感叹"大道既隐",而本文逆向构建了"三代之治"的乌托邦图景。汉代儒生整理时,融入了对秦朝暴政的反思与对理想政治的期待,成为后世"大同"思想的源头。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总分总模式,首句提出纲领,中间展开具体制度,末句定义"大同",逻辑严密。
2. 语言平实而精炼,连用12个"有所"句式形成排比,强化理想社会的全面性。
3. 思想层面融合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提出社会保障体系的雏形。
4. 艺术特色在于虚实相生,既有具体制度设计,又保留哲学抽象性,为后世改革提供思想资源。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大道之行也》最震撼处在于其超越时代的制度想象力。文中"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表述,实际突破了宗法血缘的局限,将"仁爱"扩展为普遍的社会伦理。这种构想比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早两千年,其中对弱势群体的保障设计,甚至与现代福利国家理念暗合。儒家通过构建"大同"乌托邦,既批判现实政治,又确立了改造社会的精神坐标。
范文二
从文学角度看,本文堪称古典政论的典范。全篇仅百余字,却构建出完整的社会模型。作者善用对立转化手法,如"谋闭"对应"不兴","外户"对应"不闭",在否定中完成肯定表达。更精妙的是"货恶其弃""力恶其不出"的辩证思维,将道德自律转化为经济伦理,这种将人性弱点转化为社会动力的设计,展现了儒家思想的操作智慧。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与(举)能、分(职业)、矜(鳏)、谋闭、外户
文学常识:《礼记》成书于汉代,为"五经"之一;"大同"思想影响康有为《大同书》
核心思想: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社会保障、物质分配、社会诚信
意象分析:"外户不闭"象征高度文明,"老有所终"体现人道关怀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
(1)选贤与能:"与"的意思是__________
(2)男有分:"分"的意思是__________
答案:
(1)通"举",推举
(2)职业分工
二、主旨理解
题目:"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反映了怎样的经济观念?
答案:主张资源公有和按需分配,反对私有囤积,体现原始共产主义思想。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的社会理想差异。
答案:本文侧重制度建构,强调集体主义;陶渊明侧重个体自由,追求小国寡民。前者为积极入世的儒家理想,后者为消极避世的道家情怀。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故外户而不闭"的象征意义。
答案:以门户开放的细节描写,象征高度诚信的社会风气,化抽象理念为具体意象,增强感染力。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天下为公"思想的当代价值。
答案示例:该思想对遏制权力私有化、推动政治民主化具有启示意义,其"选贤与能"原则可与现代选举制度相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