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朱熹《春日》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朱熹《春日》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时间:2025-09-13 10:19:02

朱熹《春日》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朱熹的《春日》是宋代哲理诗的代表作之一,以春景为喻,阐述治学求道的境界。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诗中蕴含的理学思想与艺术手法。

原文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在晴朗的日子寻访美景到泗水之畔,

无边的风光景物顿时焕然一新。

轻易便能感受到东风的温暖面容,

那万紫千红的景象都是春天的化身。

注释

【胜日】风和日丽的好天气。

【泗水】山东河流,暗指孔子讲学之地,喻儒家圣道。

【等闲】寻常、轻易,暗指治学顿悟的境界。

【东风面】拟人手法,将春风比作有情感的面容。

【万紫千红】色彩修辞,既写实景又喻学问融会贯通后的繁荣景象。

创作背景

朱熹晚年隐居福建武夷山治学时所作。当时南宋偏安一隅,理学被斥为"伪学",诗人借春景隐喻学问追求应如草木生长般自然勃发。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两句写实景铺垫,后两句转入哲理,符合宋诗"即景说理"的典型结构。

2. 语言艺术:"万紫千红"化用杜甫"江碧鸟逾白"的对比手法,增强视觉冲击力。

3. 思想内涵:表面写踏春,实则阐述治学需亲历实践(寻芳),方能达到豁然开朗(识东风面)的境界。

4. 理学映射:泗水暗指孔门,东风喻天理,百花象征万物各得其所的和谐状态。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寻芳"与"识得"形成微妙的因果链条。朱熹将理学认知过程艺术化:首句强调实践躬行,次句展现认知突破时的震撼,三句点明顿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末句则升华出"理一分殊"的哲学观。全诗以春景为喻,却不着一个"理"字,正是宋代理学家"即物穷理"思维的诗化呈现。

范文二

"万紫千红总是春"七字包含多重意蕴。从审美看,展现色彩交响的绘画美;从哲学看,体现"月印万川"的理学命题;从教育看,暗喻因材施教的教学成果。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表达,既承继了唐诗意象并置的传统,又开创了宋诗理趣结合的新境,堪称朱熹"格物致知"理论最生动的文学注脚。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泗(sì)水、胜(shèng)日、等闲(xián)

【文学常识】朱熹为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此诗体现"诗言理"的宋诗特色

【意象分析】"东风"象征教化,"百花"喻指学术流派

【意境特征】通过鲜明春景构建"活泼泼"的理学境界

【名句理解】"万紫千红总是春"体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寻芳:__________

(2)等闲:__________

答案:

(1)探寻美景/追求圣道

(2)寻常/自然而然地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万紫千红总是春"表达了什么哲理?

答案:揭示个体差异性与普遍真理的统一性,体现"理一分殊"的理学思想。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春日》与陆游《游山西村》的哲理表达差异

答案:朱诗通过宏观春景阐发认知规律,陆诗借具体游历说明困境中的转机,前者重宇宙观,后者重人生观。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等闲识得东风面"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拟人手法使抽象认知过程形象化,"识得"二字体现豁然开朗的愉悦,为下文哲理铺垫。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春日》阐释现代教育理念?

答案示例:教育应如春风化雨(东风面),尊重个性发展(万紫千红),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总是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