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

时间:2025-09-07 11:15:02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翻译及深度解析

《石钟山记》是苏轼以考据山水得名缘由为线索,融合游记、议论与哲思的散文名篇。读者可通过本文了解苏轼对真理的探索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其散文“行云流水”的艺术特色。

原文

石钟山记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

《水经注》记载:“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山脚临近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石相撞,声如洪钟。

这种说法常被质疑。如今将钟磬放入水中,即使大风浪也无法鸣响,何况石头?

唐代李渤探访此地,在潭边找到两块石头,敲击后南侧声音浑厚,北侧声音清亮,停止敲击后余音袅袅。

他自认为找到了真相。但我仍存疑:能发出铿锵声的石头随处可见,为何此处独以“钟”命名?

注释

彭蠡:鄱阳湖古称,拼音péng lǐ。

函胡:声音浑厚模糊,拼音hán hú,通“含糊”。

清越:声音清脆悠扬,此处形容北侧石音。

:鼓槌,拼音fú,此处指敲击工具。

艺术表现:通过“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的听觉对比,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

创作背景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途经湖口考察石钟山。此时他经历“乌台诗案”贬谪,治学态度更趋严谨。文中对郦道元、李渤的质疑,折射其“不轻信权威”的独立思考精神。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质疑—考察—结论”的三段式,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2. 语言艺术:善用拟声词“铿然”“函胡”,使抽象声音具象化。

3. 思想内核:提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实证主张。

4. 表现手法:将考据过程与月夜泛舟的描写结合,兼具理性与诗意。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石钟山记》的独特价值在于打破传统游记模式。苏轼以科学考察为主线,通过夜泊绝壁下的亲历,揭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的认知局限。文中对水声“噌吰如钟鼓不绝”的描写,既是对声学现象的记录,更是对真理探索精神的礼赞。这种将学术考证与文学审美熔于一炉的写法,开创了宋代散文的新境界。

范文二

苏轼在本文中展现出双重身份:文学家与考据学家。当“大石侧立千尺”的视觉压迫与“磔磔云霄间”的鹳鹤哀鸣交织时,文学家的敏感使其笔触充满张力;而通过比较“窾坎镗鞳”与“周景王之无射”的音律对应,考据学家的严谨又跃然纸上。这种张力使文章既具《水经注》的科学性,又承《庄子》的哲学思辨,构成苏轼散文的独特气质。

关于《石钟山记》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彭蠡(péng lǐ)、函胡(hán hú)、桴止(fú zhǐ)、窾坎(kuǎn kǎn)、镗鞳(tāng tà)

2. 文学常识:苏轼“三赤”名篇(前/后赤壁赋、石钟山记);宋代考据散文代表

3. 核心观点:“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的实证思想

4. 意象分析:“夜泊绝壁”象征探索未知的勇气,“鹳鹤惊飞”烘托考察环境的险恶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微风鼓浪:__________

(2)余韵徐歇:__________

答案:

(1)振动,激荡

(2)慢慢消失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案:强调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反对主观臆断的治学态度。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的议论方式差异。

答案:两文均借游寓理,但王安石侧重“尽志无悔”的人生感悟,苏轼聚焦“实证求真”的认知方法。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石钟山记》的观点看待现代网络谣言现象?

答案示例:苏轼的实证精神启示我们,面对信息应保持审慎态度,未经核实不轻信、不传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