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狼》原文及译文
《狼》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通过一则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揭示了贪婪与狡诈终将自食恶果的深刻道理。本文将呈现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多角度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作品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
原文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只剩下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屠夫又扔骨头,后面的狼停下,前面的狼又跟上。
骨头已经扔完,两只狼依然一起追赶。
屠夫非常窘迫,担心前后受敌。
看见田野有个打麦场,场主堆着柴草,覆盖成小山。
屠夫跑过去靠在柴堆下,放下担子拿起刀。
狼不敢上前,瞪眼对视。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前面。
时间长了,眼睛似乎闭上,神情很悠闲。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劈狼头,连砍几刀杀死它。
刚要走,转身看柴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打算钻进去攻击背后。
身子已钻入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后面砍断狼腿,也杀死它。
这才明白前狼假装睡觉,原来是为了迷惑对手。
狼也算狡猾了,但一会儿双双毙命,禽兽的诡计能有多少呢?只是增添笑料罢了。
注释
缀行:跟随而行。缀,连接。
眈眈:注视的样子。
犬坐:像狗一样蹲坐。
瞑:闭眼。
暇:悠闲。
洞:打洞,作动词。
隧:钻洞,作动词。
尻:屁股。
黠:狡猾。
变诈:诡计。
几何:多少。
创作背景
蒲松龄生于明末清初,屡试不第,长期在乡间设馆教书。《聊斋志异》多借狐鬼故事讽刺现实社会,本篇写于康熙年间,当时社会动荡,官府压榨百姓如同豺狼,作者借狼喻人,暗讽贪官污吏的狡诈与必然失败。
作品解析
1. 结构精巧:采用"遇狼-惧狼-斗狼-悟狼"四段式,情节紧凑,高潮迭起。
2. 语言精炼:全文仅200余字,动词"投""奔""劈""断"准确传神。
3. 对比鲜明:屠夫从被动到主动,狼由嚣张到毙命,形成强烈反差。
4. 寓意深刻:通过"狼之黠"与"人之智"的较量,揭示邪不压正的哲理。
鉴赏范文
范文一:论《狼》的叙事艺术
蒲松龄在《狼》中展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开篇"一屠晚归"四字即交代时间、人物、场景,奠定紧张基调。描写狼的行为时,"缀行""眈眈""犬坐"等词层层递进,既符合动物习性,又暗喻人性之恶。最精彩处在于双线叙事:明写假寐之狼吸引注意,暗写另一狼迂回偷袭,这种"声东击西"的手法与屠夫"转视"的细节相呼应,构成戏剧性反转。结尾议论画龙点睛,将具体事件升华为普遍哲理,体现笔记小说"以小见大"的特质。
范文二:《狼》的象征意义探析
这篇寓言具有多重象征意义。表层看是人与野兽的搏斗,深层则隐喻弱势群体对抗强权的智慧。屠夫代表被压迫的平民,有限的"剩骨"象征妥协退让的无效,而"持刀"抗争才是出路。两狼的战术暗示恶势力的两面性:一面伪装温和(假寐),一面暗中作恶(挖洞)。蒲松龄生活在吏治腐败的年代,文中"狼亦黠矣"的讽刺,实则是对官场虚伪的辛辣批判。结尾"止增笑耳"的冷峻笔调,表明作者对邪恶本质的清醒认识。
关于《狼》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缀(zhuì)、眈(dān)、瞑(míng)、暇(xiá)、隧(suì)、尻(kāo)、黠(xiá)
文学常识:《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集,多写花妖狐魅故事,具有批判现实精神。
知识要点:狼在传统文化中象征贪婪狡诈,与西方文学中的凶残形象有所区别。
意象意境:通过夜色、麦场、积薪等意象营造紧张氛围,突出人与兽的对峙。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缀行甚远:__________
(2)意暇甚:__________
答案:
(1)连接,这里指紧跟
(2)悠闲
解析:需结合上下文理解文言实词的特殊含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屠夫最终战胜狼的关键是什么?
答案:保持清醒头脑,识破伪装,抓住时机主动反击。
解析:考查对人物形象和事件逻辑的理解。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转折句式,先承认狼的狡猾,再强调其迅速灭亡的结果,形成强烈反差,突出邪不胜正的主题。
解析:注意关联词"亦...而..."的转折作用。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狼》的故事说明现实生活中的处世之道?
答案示例:面对威胁时,妥协退让(投骨)只能暂时缓解危机,唯有冷静判断(识破假寐)、主动应对(持刀反击)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解析:要求将寓言哲理转化为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