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吕氏春秋·恃君览》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恃君览》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09-17 12:38:01

《吕氏春秋·恃君览》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恃君览》是战国末期吕不韦主持编纂的杂家著作中的一篇,探讨君主与权力的关系,强调君主需具备的德行与治国之道。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先秦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

原文

《吕氏春秋·恃君览》

吕不韦门客 撰

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

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

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

译文

君主之所以能确立地位,源于民众的支持。

地位稳固后却抛弃民众,如同抓住枝梢而丢掉根本。

若只重枝节而丧失根本,从未听说能长治久安。

注释

立: 确立统治地位。"立"在先秦文献中特指政治权力的合法建立。

出乎众: 源自民众。"出"表根源,《孟子》有"出乎其类"的类似用法。

末与本: 比喻性概念。"末"指权力表象,"本"指民众基础,体现黄老学派"君道无为"的思想。

创作背景

公元前239年成书,正值秦国统一前夕。吕不韦组织门客融合儒、道、法各家学说,试图为即将建立的帝国提供治国纲领。该篇针对秦昭襄王后期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提出警告性谏言。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立论-反证-结论"的三段式,逻辑严密

2. "末本之喻"源自《老子》"贵以贱为本"的哲学命题

3. "不闻安居"四字收束有力,暗含历史周期律的洞察

4. 语言风格简峻冷峭,体现法家话语特征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恃君览》的政治寓言特质尤为突出。全文仅三句却构成完整隐喻系统,"末本之喻"将抽象统治术具象化,与《韩非子》的"树干与树叶"之喻形成互文。值得注意的是"不闻安居"的否定句式,不同于儒家"民贵君轻"的正面论述,而是通过历史经验的绝对否定来强化警告,这种表达方式在《吕氏春秋》农战诸篇中反复出现,构成独特的"逆谏"文体。

范文二

该篇体现了战国末期思想融合的典型特征。表面看是道家"贵柔守雌"的延续,但"立已定而舍其众"的假设情境,实为法家"势位"理论的变体。将君权合法性建立在功利性民众基础上,既不同于孟子"天命"观,也迥异于韩非"法术势"绝对主义,显示出吕氏门客试图调和儒法的努力。这种思想张力在秦统一后的政治实践中具有预言性意义。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 杂家代表作/成书时间/"一字千金"典故

核心概念: "末本之辨"/"出乎众"的政治哲学内涵

思想比较: 与《孟子·离娄上》民本思想的异同

句式分析: "是...也"判断句式的先秦用法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立:__________

(2)舍:__________

答案:

(1)确立统治地位

(2)抛弃

二、主旨理解

题目: "得其末而失其本"反映了怎样的治国思想?

答案: 强调君主权力必须建立在民众支持基础上,若只注重权力表象而忽视民心根本,必然导致统治危机。体现了"民为邦本"的先秦政治智慧。

三、比较鉴赏

题目: 《恃君览》与《荀子·王制》的民本观有何差异?

答案: 《恃君览》从统治技术角度强调民众的工具性价值,《王制》则从道德层面主张"君舟民水"的伦理关系。前者更具功利色彩,后者侧重道德约束。

四、句子赏析

题目: 分析"不闻安居"四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以绝对否定语气强化结论,通过历史经验的普遍性验证增强说服力。"闻"字暗示这是经过验证的政治规律,而非单纯说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