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两小儿辩日》原文及译文(出自《列子·汤问》)

《两小儿辩日》原文及译文(出自《列子·汤问》)

时间:2025-09-22 10:38:01

《两小儿辩日》原文及译文(出自《列子·汤问》)

引导语:《两小儿辩日》是《列子·汤问》中的经典寓言,通过两个孩童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展现古人观察自然的智慧与思辨精神,同时暗含对认知局限性的思考。读者可从中了解先秦哲学的逻辑思辨与文学表达。

原文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遇见两个孩童在争论。询问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近,正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正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初升时大如车盖,到正午却像盘子,这不是远小近大吗?”

第二个孩子说:“太阳初升时清凉,正午时如探热水,这不是近热远凉吗?”

孔子无法判断。

两个孩子笑道:“谁说你有学问呢?”

注释

辩斗:辩论,争论。

车盖:古代车上的圆形篷盖,比喻太阳初升时的巨大轮廓。

盘盂:盛物的器皿,形容正午太阳显得小而扁平。

沧沧凉凉:清凉寒冷的样子。

探汤:把手伸入热水中,比喻正午阳光炽热。

艺术表现:通过孩童的直观观察与逻辑推理,展现自然现象的复杂性,反衬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创作背景

《列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属道家著作,多借寓言阐发哲理。本篇通过日常生活场景,揭示经验与真理的辩证关系,反映先秦思想家对自然与认知的探索。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对话推动情节,层次分明,结尾反转强化哲思。

2. 语言:简洁生动,善用比喻(如“车盖”“探汤”)增强画面感。

3. 思想:质疑权威,强调观察与实证,体现朴素唯物主义倾向。

4. 艺术特色:寓深刻于浅白,通过孩童视角引发读者反思。

鉴赏范文

范文一:认知的相对性与真理的多元

《两小儿辩日》以太阳远近之争为切入点,揭示认知的相对性。两个孩童分别从视觉与触觉出发,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却均能自圆其说。这种对立统一的逻辑,暗合道家“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思想。孔子“不能决”的结局,既讽刺了知识权威的局限,也暗示真理可能存在于多元视角的整合中。

范文二:先秦寓言的思辨美学

该篇的文学价值在于将抽象哲思具象化。孩童的辩论实为两种认识论的碰撞:一者依赖直观经验,一者依赖感官实证。作者以“车盖”“盘盂”等生活化比喻,将光学现象转化为可感意象,使哲学讨论充满诗意。结尾的反诘“孰为汝多知乎”,更以天真口吻完成对教条化知识的解构,展现寓言的犀利锋芒。

关于《两小儿辩日》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辩斗(biàn dòu)、车盖(chē gài)、盘盂(pán yú)、沧沧凉凉(cāng cāng liáng liáng)、探汤(tàn tāng)。

文学常识:《列子》属道家典籍,主张清静无为;该篇体现名家的逻辑思辨传统。

知识要点:太阳视大小变化因大气折射;温度差异与太阳高度角有关。

意象意境:以自然现象为喻体,构建科学探讨与哲学思考交织的独特意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沧沧凉凉:________________

(2)探汤: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清凉寒冷的样子

(2)把手伸入热水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两小儿的辩论反映了什么哲学观点?

答案:人类认知受限于观察角度,单一经验难以揭示全部真相。

三、比较鉴赏

题目:与《庄子·秋水》的“井蛙不可语海”相比,本文的认知局限表达有何不同?

答案:本文通过实证辩论展现认知差异,更具思辨性;《秋水》以比喻直接否定狭隘视角。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孔子不能决也”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转折情节,颠覆圣人全知形象,强化认知有限性的主题。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本文观点看待现代科学争议?

答案示例:科学认知是渐进过程,不同假说可能各有依据,需保持开放心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