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以夏日骤雨为背景,展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与独特的艺术视角。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这首经典诗作,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与审美价值。
原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北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乌云如泼翻的墨汁尚未遮住远山,
骤降的雨点似珍珠般蹦跳进船舱。
一阵狂风突然席卷大地吹散雨云,
望湖楼下的湖水已恢复碧空模样。
注释
"翻墨":比喻乌云如倒翻的墨汁,动态感极强。
"跳珠":雨点如蹦跳的珍珠,拟人化描写生动传神。
"卷地风":形容风力之强,可席卷大地。
"水如天":雨后天水一色的澄明景象,暗含心境转变。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时年三十六岁的苏轼常游览西湖,这首诗即记录某日骤雨初晴的即景之作。此时诗人尚未经历"乌台诗案"的政治风波,诗中可见其洒脱自然的人生态度。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四句诗完整呈现"雨前-雨中-雨后"的时空转换,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2. 语言艺术:连续运用"翻墨""跳珠""卷地"等动态比喻,画面感极强。
3. 情感表达:通过天气骤变暗喻人生际遇,体现"宠辱不惊"的哲学思考。
4. 艺术境界:末句"水如天"将景物升华至天人合一的审美高度。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是捕捉瞬间的动态美。前两句用"翻墨""跳珠"的比喻将暴雨来临的急促感具象化,后两句则通过"忽吹散"的转折展现天气变化的无常。诗人以画家的眼光构图,黑云、白雨、碧水形成鲜明色彩对比,短短二十八字就完成了一幅水墨淋漓的西湖雨景图。
范文二
苏轼在此诗中展现了典型的"即景悟理"创作方式。表面写夏日骤雨,实则暗含人生哲理。"黑云""白雨"象征人生困境,而"卷地风"喻指转机,"水如天"则体现经历风雨后的澄明心境。这种将自然现象与生命体验相融通的写法,正是宋诗"理趣"特征的典范。
关于《望湖楼醉书》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翻墨(fān mò)、跳珠(tiào zhū)、卷地(juǎn dì)
2. 文学常识:七言绝句,作于杭州通判任上,苏轼早期写景诗代表作
3. 艺术手法:比喻连用、动静结合、色彩对照
4. 思想内涵:表现自然变化无常,体现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翻墨:__________
(2)跳珠: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乌云如倒翻的墨汁
(2)比喻雨点如蹦跳的珍珠
二、主旨理解
问:"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通过风雨骤停后湖天一色的景象,表现诗人经历变故后的豁达开朗,暗含"风雨终会过去"的乐观精神。
三、艺术特色
问:分析诗中比喻手法的运用效果。
答:连用"翻墨""跳珠"两个新颖比喻,将乌云翻滚、雨点飞溅的动态过程形象化,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饮湖上初晴后雨》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答案:两诗均抓住西湖瞬息万变的特点,但本诗侧重动态过程描写,后者则采用对仗结构呈现晴雨对比。前者比喻新奇,后者概括精当。
五、名句赏析
题目:赏析"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这两句通过"黑云""白雨"的色彩对照,"翻墨""跳珠"的动静结合,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未遮山的"未"字暗示雨势之急,乱入船的"乱"字突出雨点之密,短短十四字便营造出暴雨将至的紧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