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陈情表》:忠孝两难下的泣血陈情
《陈情表》是西晋李密拒绝晋武帝征召的奏章,以真挚情感和严密逻辑展现忠孝冲突。文章通过剖析家庭困境与政治压力,成为古代散文的典范,其语言艺术与伦理价值至今被广泛研究。
原文
陈情表
〔西晋〕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译文
臣李密上书:我因命运坎坷,幼年遭遇不幸。出生六个月,父亲去世;四岁时,舅舅逼迫母亲改嫁。
祖母刘氏怜悯我孤弱,亲自抚养。我幼年多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苦无依,直到成人。
既无叔伯,又无兄弟,家门衰微,晚年才有子嗣。外无亲近族人,内无照应仆童,形单影只,只有影子相伴。
而祖母常年卧病,我侍奉汤药,从未离开。
注释
险衅(xìn):命运坎坷。"衅"指灾祸。
闵凶:忧患凶丧之事,指父丧母嫁。
期功强近:古代丧服制度,"期"指一年丧服,"功"指大功小功,代指血缘较近的亲属。
茕茕孑立:孤独无依貌,叠字强化凄楚感。
创作背景
公元267年,晋武帝司马炎为巩固政权,征召蜀汉旧臣李密任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祖母刘氏96岁,病重需照料。在"以孝治天下"的晋朝,李密以本文婉拒征召,既保全性命,又成全孝道。
作品解析
1. 结构艺术:采用"陈情—说理—恳请"三段式,先铺叙孤苦,再论证忠孝关系,最后提出折中方案。
2. 语言特色:四字句为主,间以长句调节节奏。"日薄西山""人命危浅"等比喻成为后世成语。
3. 情感表达:通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等递进句式,将个人命运与祖母紧密捆绑。
4. 政治智慧:引用"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口号,用统治者逻辑反制其要求。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陈情表》最动人处在于其情感的真实性。李密不回避幼年"舅夺母志"的家庭悲剧,坦陈"茕茕孑立"的生存状态。文中"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八字,没有任何修辞技巧,却因细节的真实产生强大感染力。这种以质朴语言承载深情的写法,比华丽辞藻更具穿透力。
范文二
从政治文书角度看,本文堪称危机公关的典范。面对"诏书切峻"的压力,李密巧妙构建"尽孝即尽忠"的逻辑链。特别是"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比喻,将人类孝道与自然伦理相比附,既符合儒家思想,又避免正面冲突。这种既坚持原则又保全自身的表达智慧,值得深入研究。
关于《陈情表》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险衅(xìn)、床蓐(rù)、逋慢(bū)、陨首(yǔn)
2. 文学常识: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情的文体,与"奏""疏"同属上行公文
3. 名句默写:"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4. 思想内涵:忠孝关系的辩证处理,个体在专制政权中的生存智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夙遭闵凶:__________
(2)晚有儿息:__________
答案:
(1)早年
(2)子嗣
二、主旨理解
题目:李密拒绝征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祖母病重需亲自照料,践行"孝道"优先于"忠君"的伦理选择。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表达效果。
答案:使用顶针修辞构成因果闭环,强调祖孙相依为命的特殊性,增强说服力。
四、比较阅读
题目:对比诸葛亮《出师表》与本文的抒情方式差异。
答案:《出师表》以议论为主抒发忧国之情,本文以叙事为主倾诉家国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