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阿房宫赋》原文、译文、赏析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骈文名篇,借秦朝兴建阿房宫的奢靡与覆灭,讽喻晚唐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文章以华美铺陈的笔法描绘宫室之盛,最终归结于历史兴亡的深刻警示。
原文
阿房宫赋
唐·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译文
六国灭亡,天下统一,蜀地山林砍光,阿房宫建成。
宫殿覆盖三百多里,遮蔽了天空和太阳。
从骊山北面开始建造,折向西面,直达咸阳。
渭水和樊川两条河流,缓缓流入宫墙。
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
走廊如绸带回环,飞檐像鸟嘴高啄;
各自依地势而建,屋角向心交错。
盘旋曲折,像蜂房像水涡,
耸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院落。
注释
六王毕:指战国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灭亡。
蜀山兀(wù):蜀地山林因砍伐而光秃。
廊腰缦回:走廊像绸带般曲折回环。
钩心斗角:建筑结构向心交错,后比喻人际争斗。
囷囷(qūn):曲折回旋的样子。
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于晚唐,唐敬宗在位时大兴土木,沉迷声色。作者借秦朝兴建阿房宫导致灭亡的历史,警示当朝统治者。文章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杜牧时年二十三岁。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先铺陈阿房宫之壮丽,后转入议论,形成强烈对比。
2. 语言特色:骈散结合,辞藻华丽而不失力度,比喻新奇。
3. 思想内涵:通过历史教训,揭示统治者骄奢淫逸必然导致灭亡的规律。
4. 艺术手法:夸张描写与冷峻议论相结合,具有震撼力。
范文一
《阿房宫赋》最动人处在于其铺张扬厉的描写与冷峻深刻的历史反思形成强烈反差。杜牧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密集排比,极写阿房宫之盛;用"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突然转折,道出历史无情。这种艺术处理不仅展现骈文的华美特质,更使讽喻效果倍增。文中"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的假设,实则是给当朝统治者的一面明镜。
范文二
杜牧笔下的阿房宫既是具体建筑,更是权力象征。"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的奢侈描写,暗示统治者的道德堕落;"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论断,直指专制君主的顽疾。文章超越一般咏史之作,将建筑美学与政治批判完美结合。特别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结语,道出了历史循环的悲剧性,至今仍发人深省。
关于《阿房宫赋》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1. 兀(wù):山秃
2. 缦(màn):无花纹的丝绸
3. 囷(qūn):曲折
4. 铛(chēng):平底锅
文学常识:
1. 杜牧"小李杜"之称
2. 晚唐咏史赋的特点
3. 骈文的基本特征
意象意境:
1. 阿房宫象征秦朝暴政
2. "楚人一炬"的毁灭意象
3. "后人哀之"的历史循环意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骊山北构而西折:__________
(2)各抱地势:__________
答案:
(1)建造
(2)依傍
二、主旨理解
题目:"戍卒叫,函谷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通过陈胜起义和刘邦破关的史实,说明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与前文奢靡描写形成对比。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阿房宫赋》与贾谊《过秦论》对秦亡原因的分析。
答案:杜牧侧重统治者的奢侈失德,贾谊强调治国策略的失误。前者更具文学感染力,后者更具政论性。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的表达效果。
答案:通过"不敢言"与"敢怒"的对比,揭示高压统治下民众情绪的积累,为后文秦亡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