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韩愈《师说》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韩愈《师说》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时间:2025-09-24 12:57:01

韩愈《师说》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本文全面解析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经典论说文《师说》,涵盖原文、白话翻译、字词注释、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分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尊师重道的核心思想与雄辩文风。

原文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疑难问题就永远不能解决。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随他学习;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随他学习。

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注释

【传道受业解惑】道:儒家思想体系;受:通"授";惑:疑难问题。

【庸知】庸:岂,哪;知:考虑。

【无贵无贱】无:无论,不分。

【道之所存】所字结构,表示"道理存在的地方"。

创作背景

唐贞元十八年(802年),韩愈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作此文。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社会风气浮华。韩愈以恢复儒家道统为己任,针对时弊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师道观。

作品解析

1. 结构严谨:开篇立论,中间分层论证,结尾呼应主题,形成完整逻辑链。

2. 语言雄辩:善用排比("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反问("孰能无惑?")增强说服力。

3. 思想深刻:突破身份年龄限制,提出以"道"为核心的师道标准,具有民主精神。

4. 艺术特色:骈散结合,既有整齐句式又有自由表达,体现古文运动特点。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师说》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将抽象哲理具象化。韩愈将"师道"比喻为"道之所存"的明灯,通过"生乎吾前""生乎吾后"的时空对比,构建出超越世俗标准的师生关系图谱。文中"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的平等观念,在等级森严的唐代具有革命性意义。这种以道统而非身份论师承的思想,对宋代书院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范文二

从论证艺术看,韩愈采用"剥笋式"说理结构。首段提出核心论点后,依次解决"为何从师""从何师""如何师"三个层次问题。每个论证环节都嵌入现实针对性,如"惑而不从师"暗讽当时士子"耻学于师"的陋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吾师道也"的宣言,将师道尊严提升到哲学高度,这种将教育伦理本体化的思维方式,成为后世《师道》《续师说》等文章的范式。

关于《师说》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

受(通"授")、庸(岂)、惑(疑难)、道(儒家思想体系)

2. 文学常识: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学地位;古文运动"文以载道"主张;《师说》在"唐宋八大家"散文中的代表性

3. 知识要点:

师道的三重功能(传道、受业、解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进步性;对比论证的运用

4. 意象意境:

"解惑"的启蒙意象;"无贵无贱"的平等意境;"师道"的薪火相传象征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受业:__________

(2)庸知:__________

答案:

(1)讲授学业

(2)岂需考虑

二、主旨理解

题目:《师说》提出的择师标准是什么?

答案:以"道"为唯一标准,不论身份贵贱、年龄长幼,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韩愈《师说》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师道观异同。

答案:同:都强调师道重要性;异:韩愈侧重师道的普遍性,柳宗元更强调师友关系的平等性。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排比句式强化气势,"无...无..."的否定表达突显标准的纯粹性,将师道尊严提升到哲学高度。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师说》观点看待当代网络教育?

答案示例:网络教育打破时空限制,更好体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理念,但需警惕碎片化学习对"传道"功能的削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