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陈情表》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陈情表》是西晋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以真挚情感和严密逻辑陈述不能应诏出仕的原因,展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孝道与忠义抉择。本文提供原文、白话翻译、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这一千古名篇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
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译文
臣李密上言:我因命运坎坷,早年遭遇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去世;四岁时,舅父逼母亲改嫁。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弱小,亲自抚养。我幼年多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苦伶仃直到成年。
既没有叔伯,也没有兄弟,家门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子嗣。外面没有较近的亲属,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孤单单,只有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而祖母刘氏多年疾病缠身,常年卧床,我侍奉汤药,从未间断离开。
注释
【险衅】命运坎坷。衅(xìn):征兆。
【见背】婉指长辈去世。背:背离。
【舅夺母志】典出《礼记》,指舅父强迫母亲改嫁。
【茕茕孑立】出自《诗经·小雅》,形容孤独无依。
【形影相吊】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写极度孤独。
创作背景
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时李密祖母年九十六岁,病重卧床。作为蜀汉旧臣,李密面临忠君与尽孝的两难抉择,遂以《陈情表》陈情辞诏。全文以"孝"为纲,既保全气节,又避免政治迫害。
作品解析
1. 结构艺术:采用"总-分-总"布局,先述孤苦身世,次陈两难处境,终明"先孝后忠"主旨。
2. 语言特色:四字句为主,间以散句,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句成为千古警语。
3. 情感表达:通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等句,构建滴水之恩与涌泉相报的情感逻辑。
4. 政治智慧:以孝道化解忠君难题,既守人伦之本,又避政治风险,体现士人处世智慧。
范文一
孝道与忠义的辩证统一
《陈情表》最动人处在于将私人情感升华为道德命题。李密用"圣朝以孝治天下"作为立论根基,将个人尽孝与王朝意识形态完美结合。文中"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的数字对比,构建出时间紧迫的叙事张力。当"报养刘之日短"遇见"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孝道便不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而是对生命伦理的终极坚守。这种将个人命运置于时代洪流中的思考方式,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
范文二
孤独者的生命叙事
全文以"孤"字为情感基调,形成三层递进:生理的孤独("零丁孤苦")、家族的孤独("门衰祚薄")、精神的孤独("茕茕孑立")。这种孤独叙事具有普遍人性意义,当李密描述"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时,展现的不仅是孝子形象,更是人类对抗生命无常的坚韧姿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形影相吊"的意象选择,将无形的孤独具象为可见的视觉画面,这种物我互证的表达方式,比直抒胸臆更具艺术感染力。
关于《陈情表》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险衅(xìn)、见背、期功(jī gōng)、茕茕(qióng)、床蓐(rù)
2. 文学常识:表是古代奏章文体;李密字令伯,三国蜀汉旧臣;本文与诸葛亮《出师表》并称"忠孝双表"
3. 名句默写:"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4. 艺术手法:骈散结合、用典自然、情感真挚、逻辑严密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夙遭闵凶:__________
(2)晚有儿息:__________
答案:
(1)早年遭遇忧患不幸
(2)很晚才有子女
二、主旨理解
题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既是事实陈述,又是情感表达,强调祖母养育之恩,为后文"愿乞终养"的请求奠定伦理基础。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陈情表》与《出师表》的情感基调差异
答案:《出师表》充满忧国忧民的悲壮,《陈情表》侧重家国难两全的哀婉。前者体现政治家情怀,后者展现普通人伦困境。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落日喻生命将尽,化抽象为具体。"奄奄"叠词增强衰微感,既写祖母病况,又暗含作者焦虑,达到情景交融。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陈情表》谈传统文化中"忠孝难两全"的现代启示
答案示例:现代社会仍存在事业与家庭的时间冲突。李密的智慧在于区分轻重缓急,提示我们既要尽责,更需把握真正重要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