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本文解析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组诗,涵盖原文、白话翻译、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人归隐田园的精神追求与诗歌的朴素美学。
原文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自幼不迎合世俗,天性偏爱山林。
误入官场罗网,虚度十三年光阴。
笼中鸟眷恋旧林,池中鱼思念故渊。
在南野开垦荒地,坚守愚拙回归田园。
宅边十余亩土地,八九间茅草屋舍。
榆柳遮蔽后屋檐,桃李排列在堂前。
远处村落朦胧可见,炊烟轻柔飘荡。
深巷传来犬吠,桑树顶有鸡鸣。
门庭无尘世烦扰,静室得闲适悠长。
久困世俗牢笼,终能重返自然。
注释
适俗韵:适应世俗的气质。韵,气质风度。
尘网:指官场如罗网。三十年,当为十三年之误。
羁鸟:笼中鸟。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水潭。
守拙:保持愚直本性,与官场机巧相对。
暧暧:光线昏暗貌。依依,轻柔飘荡状。
虚室:静室,语出《庄子》"虚室生白"。
创作背景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八十余日,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时年四十一岁。组诗作于归隐次年,记录诗人脱离官场、重返田园的心路历程。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前六句直抒胸臆,中八句白描田园,末四句点明主旨,形成"抒情-写景-悟理"的经典结构。
2. 语言艺术:善用"羁鸟""池鱼"比喻仕途束缚,"暧暧""依依"叠词强化画面感,动词"荫""罗"赋予植物灵性。
3. 思想内涵:通过"樊笼"与"自然"的二元对立,确立了中国文人"隐逸"的精神范式,影响后世王维、孟浩然等诗人。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羁鸟""池鱼"的意象运用堪称经典。笼中鸟挣扎的姿态与困池鱼摆尾的动态,精准投射出诗人在官场的窒息感。这种将抽象情绪具象化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具冲击力。后文"狗吠""鸡鸣"的乡野声景,与前半部的压抑形成戏剧性反差,构成完整的情绪释放曲线。
范文二
陶渊明的白描功力在"方宅十余亩"八句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像水墨画家般,用简淡笔触勾勒出田园全景:先以数字写实,再用植物定位空间,最后以炊烟、犬吠激活画面。这种"以数造境""以声衬静"的手法,开创了后世田园诗的基本范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景物都带有体温,暗含诗人抚摸般的凝视。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暧(ài)暧 墟(xū)里 樊(fán)笼
2. 文学常识: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开创田园诗派,与谢灵运并称"陶谢"
3. 核心意象:"尘网"象征官场束缚,"虚室"体现精神自由
4. 艺术特色:平淡中见奇崛,白描中含深意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守拙:__________
(2)暧暧:__________
答案:
(1)保持质朴本性
(2)光线昏暗的样子
二、主旨理解
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挣脱官场束缚、重获精神自由的强烈喜悦,确立了自然与文明对立的价值取向。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王维《渭川田家》在田园描写上的异同
答案:同:都运用白描手法展现田园风光。异:陶诗侧重主观感受的直抒,王诗更重客观画面的经营;陶诗质朴无华,王诗清丽工巧。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艺术效果
答:以声衬静,通过乡村特有的声响反衬田园的安宁;动态描写打破静态画面,使场景更具生命力;选取典型意象,浓缩乡村生活精髓。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守拙归园田"的现代意义?
答案示例: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这句诗提醒人们保持本真、拒绝异化,在物质追求外更要守护精神家园。其价值不在于形式上的归隐,而在于对生命本源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