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绘秋末冬初的景物,表达对友人刘景文的勉励之情。诗中“橙黄橘绿”的意象尤为经典,展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原文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再也见不到像伞盖一样托雨的荷叶;
菊花虽残,仍有枝干傲然挺立,不畏寒霜。
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正是这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注释
荷尽已无擎雨盖:荷,指荷花;擎雨盖,形容荷叶如伞盖托雨。此句写荷花凋零,荷叶枯萎的景象。
菊残犹有傲霜枝:菊残,菊花凋谢;傲霜枝,指菊枝在寒霜中挺立。此句赞菊花虽残,风骨犹存。
一年好景君须记:君,指刘景文;须记,应当记住。此句点明主旨,勉励友人珍惜当下。
最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指秋末冬初果实成熟的景象。此句以色彩鲜明的意象,突出季节的独特之美。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时任杭州知州。刘景文是苏轼好友,时任两浙兵马都监,年近六旬却壮志未酬。苏轼借秋景勉励他,表达对友人品格的赞赏与期许。
作品解析
结构分析:前两句以“荷尽”“菊残”起兴,后两句转入议论,点明“橙黄橘绿”才是真正的“好景”,结构紧凑,层层递进。
语言特色:用词简练,意象鲜明。“擎雨盖”“傲霜枝”生动传神;“橙黄橘绿”以色彩对比强化画面感。
思想内涵:借物喻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更替,表达对生命晚景的积极态度,暗含对友人坚韧品格的赞美。
鉴赏范文
范文一:豁达的生命观照
苏轼此诗以秋景起笔,却未落入悲秋的窠臼。“荷尽”“菊残”本是衰败之象,但诗人以“傲霜枝”赋予菊花顽强生命力,转而以“橙黄橘绿”展现成熟之美。这种对季节更替的独特理解,体现了苏轼豁达的胸襟。他劝勉友人刘景文,晚年亦可如秋果般丰盈,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范文二:意象的巧妙运用
诗中“橙黄橘绿”是点睛之笔。橙与橘的成熟期在秋末冬初,此时百花凋零,诗人却捕捉到果实累累的生机。这一意象既打破传统悲秋主题,又以色彩对比形成强烈视觉冲击。苏轼通过自然景物的选择与组合,将哲理融入画面,使诗作既有美感,又富深意。
关于《赠刘景文》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与读音:擎(qíng)雨盖、傲(ào)霜枝、橙黄橘(jú)绿。
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此诗为七言绝句,创作于杭州任职期间。
意象意境:诗中“荷尽”“菊残”象征衰败,“橙黄橘绿”象征成熟与希望,形成对比,突出乐观主旨。
知识全解:此诗借景抒情,以物喻人,体现苏轼“旷达”的文学风格,是宋代哲理诗的典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擎雨盖:__________
(2)傲霜枝: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荷叶如伞盖托雨。
(2)指菊枝在寒霜中挺立。
二、主旨理解
题目:诗中“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勉励友人珍惜当下,赞美秋末冬初的成熟之美,体现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以“傲霜枝”突出菊花不畏严寒的品格,拟人手法生动传神,暗喻友人虽年迈仍风骨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