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木兰辞》原文、译文及赏析
《木兰辞》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讲述女子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勇敢与智慧。本文提供完整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作品。
原文
《木兰辞》
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中略)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思念什么。
木兰说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
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可汗正在大规模征兵。
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成年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
愿意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代替父亲出征。
注释
唧唧:拟声词,织布机声。
机杼:织布机上的梭子。
军帖:征兵的文书。
可汗: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市:购买。
扑朔:形容兔子脚乱动的样子。
迷离:形容眼神模糊的样子。
创作背景
《木兰辞》产生于北魏时期,当时北方游牧民族频繁南下,战争频繁。民歌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反映了北方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女性在特殊历史时期展现的非凡勇气。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叙事诗形式,完整讲述了木兰从军全过程。
2. 语言质朴生动,大量使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3. 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女英雄形象。
4. 结尾"双兔"比喻巧妙,凸显了木兰的智慧与勇敢。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木兰辞》最动人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真实可感的女性英雄形象。与后世戏曲中神化的木兰不同,民歌中的木兰首先是一个普通织女,她的从军决定源于最朴素的孝心。诗中反复出现的"爷"字,强化了父女情感的纽带。当木兰说"愿为市鞍马"时,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坚定的决心,这种朴实无华的表达反而更具感染力。
范文二
《木兰辞》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其独特的叙事节奏上。从"唧唧复唧唧"的日常场景,到"万里赴戎机"的战场转换,再到"著我旧时裳"的身份回归,全诗张弛有度。最精彩的是结尾的兔子比喻,用动物习性暗喻男女差异,既幽默又深刻,展现了民间文学的智慧。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方式,使严肃的主题显得生动活泼。
关于《木兰辞》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可汗(kè hán)、鞍鞯(ān jiān)、辔头(pèi tóu)
2. 文学常识:北朝民歌代表作,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3. 艺术特色:叙事完整、语言质朴、善用比喻
4. 思想内涵:歌颂孝道、突破性别局限、体现家国情怀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市鞍马:__________
(2)著我旧时裳:__________
答案:
(1)购买马匹和马具
(2)穿上
二、主旨理解
问:"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深意?
答:运用比喻手法,以兔子习性比喻男女差异,说明在特定情境下性别特征可以被超越,赞美了木兰的智慧与勇敢。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艺术效果。
答:这两句用简洁的对偶句式,概括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的牺牲,与木兰平安归来的结局形成对比,突出了她的非凡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