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注释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注释

时间:2025-09-06 17:30:02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注释

本文全面解析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的经典游记《登泰山记》,涵盖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鉴赏,帮助读者理解其写景技巧与哲理内涵。

原文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北面,济水向东流淌。

南面山谷的水都汇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注入济水。

分隔南北的山脊,是古代的长城遗址。

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以南十五里处。

注释

阳/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体现古代地理方位表述。

汶水、济水:泰山周边两条重要河流,姚鼐通过水文勾勒泰山地理轮廓。

古长城:战国时齐国所筑,作者以历史遗迹增强空间纵深感。

日观峰:泰山观日出胜地,后文详写其景,此处埋下伏笔。

创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冬,姚鼐辞官归里,途经泰安时与友人登临泰山。其时桐城派提倡"义理、考据、辞章"合一,本文以严谨笔法融合地理考据与文学审美,成为清代山水游记典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按游踪顺序展开,先总写泰山方位,再细述登山过程,最后聚焦日出奇观,层次分明。

2. 语言艺术:善用短句,"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八字即以拟人手法绘出雪光交映之壮丽。

3. 思想内涵:通过对泰山"阴阳割昏晓"的描写,暗喻对宇宙规律的认知,体现桐城派"格物致知"的学术追求。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登泰山记》最令人称道的是其科学精神与诗性语言的统一。姚鼐开篇即以汶、济二水为坐标定位泰山,这种地理学家的精确笔触,与后文"绛皓驳色"的日出描写形成理性与感性的交响。文中"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的冷峻白描,实为突出"雪与人膝齐"的险峻,在节制中迸发力量。

范文二

姚鼐笔下的泰山具有强烈的时空纵深感。当"古长城"与"日观峰"并置时,战国遗迹与自然奇观共同构建了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尤其"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的描写,既符合高山云雾的地理特征,又暗含"登高方能拨云见日"的人生哲理,这正是桐城派"文以载道"的典型体现。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注音:汶(wèn)水、济(jǐ)水、绛(jiàng)皓、徂(cú)徕。

2. 文学常识:姚鼐为清代桐城派三祖之一,主张"义法说";本文选自《惜抱轩文集》。

3. 意象分析:"苍山负雪"的"负"字化静为动,"明烛天南"的"烛"字以光写雪,均为炼字典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阳谷皆入汶:__________

(2)明烛天南:__________

答案:

(1)山南面的山谷

(2)照亮(名词作动词)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描写了什么景象?

答案:描写日出时天际云霞由一线微光瞬间化为五彩斑斓的奇观,凸显泰山日出的瞬息万变。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拟人化的"负"字赋予静态雪山以动态美感,"烛"字将雪光比作烛火照亮南天,光影交织中展现雄浑意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