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时间:2025-09-04 20:15:01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种树郭橐驼传》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寓言体传记,通过描写郭橐驼种树的技艺与哲理,暗喻为政之道。文章以浅显的种树之理,揭示“顺天致性”的深刻思想,语言质朴却意蕴深远。

原文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译文

郭橐驼,不知原名是什么。他患有驼背,脊背高耸,走路时像骆驼一样弓着身子,因此乡里人叫他“橐驼”。他听到后说:“很好,这名字确实适合我。”于是放弃原名,也自称“橐驼”。

他的家乡在丰乐乡,位于长安城西。橐驼以种树为业,长安城里的富豪人家为了观赏或贩卖果树,都争相请他栽种。他种的树,即使移植也能全部成活,而且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且多。其他种树人暗中模仿,却无人能及。

有人问他秘诀,他回答:“我并非能让树木长寿繁茂,只是顺应树木的天性罢了。种树的要领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用原土夯实。种好后不再折腾,就像丢弃一般不去管它。栽种时像对待孩子一样细心,种完后像抛弃一样不留恋。这样树木的天性得以保全。其他人种树却不同:树根蜷曲,换上新土,培土不是过多就是不足。还有人过分爱护,早晚查看,甚至抓破树皮验生死,摇动树干看松紧,反而让树木天性日渐丧失。看似爱护,实为伤害;看似担忧,实为仇视。所以他们不如我,我又有什么特别能耐呢?”

注释

郭橐驼:虚构人物,“橐驼”即骆驼,喻其驼背。

隆然伏行:形容驼背弯腰走路的样子。

顺木之天: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

莳也若子:栽种时像对待孩子般细心。

置也若弃:种完后像丢弃般不干预。

爪其肤:用指甲划破树皮。

抑耗其实:抑制损耗树木的果实。

创作背景

柳宗元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贬谪永州期间。当时朝廷苛政扰民,地方官吏滥用职权。文章借种树之理,讽刺官员“好烦其令”的弊政,主张“无为而治”。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传记形式开篇,通过对话揭示主题,结尾暗含讽喻。

2. 语言:口语化表达,善用对比(“莳若子”与“置若弃”)。

3. 思想:提出“顺天致性”的哲学观,强调尊重客观规律。

4. 艺术特色:寓言体与政论结合,以小见大。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文章以种树之道喻治国之理,展现柳宗元“吏为民役”的政治理想。郭橐驼“不害其长”的朴素智慧,与统治者“爪其肤”“摇其本”的粗暴干预形成尖锐对比。这种“无为”思想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黄老之学“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创造性转化。

范文二

柳宗元通过“他植者”的失败,揭露中唐时期“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现实。官吏们“旦视而暮抚”的勤政表象下,本质是权力对自然规律的践踏。文章用“驼背”意象暗喻被扭曲的社会生态,堪称唐代政治寓言的巅峰之作。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橐(tuó)驼、偻(lǚ)、孳(zī)、莳(shì)

文学常识:柳宗元“永州八记”代表作,寓言体散文的典范

意象分析:“爪其肤”象征苛政,“置若弃”隐喻无为

名句理解:“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体现的哲学思想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隆然伏行:__________

(2)早实以蕃: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驼背弯腰行走的样子

(2)果实结得早且多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章通过种树之道表达了什么政治主张?

答案:主张为政者应顺应百姓需求,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反对苛政扰民。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虽曰爱之,其实害之”的深层含义。

答案:批判统治者以“爱民”为名行“扰民”之实,揭示主观善意与客观效果的矛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