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马说》原文、翻译及赏析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寓言性杂文,借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露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实。文章以马喻人,语言犀利,思想深刻,是韩愈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原文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按普通马的标准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它嘶鸣时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面前说:“天下没有好马!”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马啊!
注释
伯乐:春秋时期著名的相马专家,这里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骏马,比喻杰出的人才。
祗(zhǐ):同"只",仅仅。
骈(pián)死:并列而死,指与普通的马一起死去。
槽枥(cáo lì):喂牲口的食槽和马棚。
一石(dàn):古代容量单位,约合现在的120斤。
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指驱使。
临:面对。
创作背景
韩愈生活在唐朝中后期,当时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科举制度流于形式,许多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韩愈本人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对人才被埋没的现象深有感触。这篇文章借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讽刺了当时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
作品解析
1. 结构分析: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先提出"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再具体描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最后点明"不知马"的主题。
2. 语言特色:语言简洁有力,善用反问句增强气势,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 思想内涵:以马喻人,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同情和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愤慨。
4. 艺术手法:运用比喻和对比手法,将千里马与常马、伯乐与食马者进行对比,突出主题。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马说》以千里马为喻,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实。文章开篇即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主题,指出人才需要被发现、被赏识。接着具体描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最终与常马同死。最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结,直指问题的本质。韩愈运用对比手法,将千里马与常马、伯乐与食马者进行对比,突出了人才被埋没的悲剧。文章语言简洁有力,善用反问句增强气势,体现了韩愈散文犀利深刻的特点。
范文二
《马说》是韩愈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文章以马喻人,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普遍现象。韩愈通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等具体描写,展现了人才被压抑的痛苦。而"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则生动刻画了统治者不识人才的傲慢与无知。文章结尾的两个反问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更是直指要害,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全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体现了韩愈关注现实、针砭时弊的文学主张。
关于《马说》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与读音:伯乐(bó lè)、祗(zhǐ)、骈(pián)、槽枥(cáo lì)、外见(xiàn)
2. 文学常识:韩愈,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3. 知识要点:文章的中心论点、比喻手法、对比手法、反问句的作用。
4. 意象意境:千里马象征人才,伯乐象征善于发现人才的人,食马者象征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5. 知识全解:文章反映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同情和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愤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
(2)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
答案:
(1)只,仅仅
(2)并列而死
解析: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注意古今异义。
二、主旨理解
1、问:"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答:表达了人才常有,但善于发现人才的人不常有的观点,揭示了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实。
解析: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统领全篇。
2、问:文章最后两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答:强调问题的根源在于统治者不识人才,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发人深省。
解析:反问句能增强语气,突出主题。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表达效果。
答:通过排比句式,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表现,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解析:排比句能增强语势,突出主题。
四、拓展运用
题目: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运用于现实生活,可以论证什么观点?
答案示例:在当今社会,人才很多,但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人不多,因此要重视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机制建设。
解析:引用古文要结合现实,说明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