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5-09-04 14:45:01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翻译及赏析

本文解析杜甫生平最酣畅淋漓的七律,揭示其听闻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狂喜与归乡之思,涵盖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分析。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时泪水沾湿了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早已消失,胡乱卷起诗书欢喜得快要发狂。

白日里放声高歌应当纵情饮酒,趁着春光明媚结伴返回故乡。

立刻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经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

剑外:剑门关以南,指蜀地。

蓟北:今河北北部,安史叛军老巢。

漫卷:胡乱卷起,形容狂喜之态。

青春:指春日景象,亦暗喻人生壮年。

巴峡、巫峡:长江三峡段,为杜甫预设的归乡路线。

创作背景

763年春,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终被平定。流寓蜀地的杜甫听闻消息,写下这首“生平第一快诗”。此时诗人已52岁,饱经战乱漂泊,故乡洛阳仍陷于战火,诗中归乡路线实为理想化的想象。

作品解析

1. 结构:首联叙事起兴,颔联以动作写狂喜,颈联转写归乡计划,尾联用四个地名串联,形成流水对。

2. 语言:“忽传”“初闻”“却看”“漫卷”等动词串联全诗,节奏迅疾如闪电。

3. 情感:突破杜甫沉郁常态,以“喜欲狂”为核心,展现压抑多年的生命激情。

4. 艺术特色:虚实相生,尾联地理名词的密集排列,构成心理上的归乡加速度。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杜诗素以沉郁著称,此诗却如决堤洪水。首联“涕泪满衣裳”是悲喜交集的爆发点,八年离乱郁积的情绪在“忽传”二字中崩裂。颔联“漫卷诗书”的细节极具张力,文人最珍视的诗书被胡乱卷起,反衬出喜悦的纯粹性。尾联连用四个地名,形成空间跳跃感,看似写实,实为精神还乡的狂想曲。

范文二

诗中“青春作伴”暗含双重隐喻。表面指春日景象,深层呼应诗人青年时代的洛阳记忆。安史之乱前,杜甫曾在洛阳度过裘马轻狂的岁月。此刻的“还乡”不仅是地理回归,更是对盛唐时代的追忆。全诗在“喜欲狂”的表象下,藏着时代创伤与个人命运的复杂交织,这正是杜甫高于普通诗人的深刻处。

关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蓟北(jì běi)、漫卷(màn juǎn)、巴峡(bā xiá)

文学常识:七律压卷之作,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艺术手法:流水对、虚实结合、细节描写

意象分析:“青春”既指自然春光,亦象征人生壮年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漫卷”在诗中的含义。

答案:胡乱卷起,形容狂喜中顾不得整理诗书的动作。

二、主旨理解

题目:尾联四个地名的连用有何作用?

答案:通过地理空间的快速转换,表现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心理,形成语势上的奔腾感。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此诗与杜甫《春望》的情感差异。

答案:《春望》写国破之痛,沉郁顿挫;本诗写乱平之喜,奔放恣肆,展现杜甫情感光谱的两极。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白日放歌须纵酒”的抒情特色。

答案:以直白语言写极致喜悦,“放歌”“纵酒”两个动作将抽象情感具象化,符合“以俗为雅”的杜诗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