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清静经》原文及译文(道家经典,传为老子)

《清静经》原文及译文(道家经典,传为老子)

时间:2025-09-08 11:45:02

《清静经》原文及译文(道家经典,传为老子)

《清静经》是道家重要经典之一,相传为老子所作,旨在阐述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本文包含原文、译文、注释、创作背景及作品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内涵。

原文

《清静经》

(传)老子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译文

大道没有具体形态,却能生育天地;

大道没有情感,却能运行日月;

大道没有名称,却能长养万物。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称之为“道”。

道有清浊之分,有动静之别;

天属清,地属浊;天主动,地主静;

男属清,女属浊;男主动,女主静;

从根本到末节,化生万物。

清是浊的源头,动是静的基础。

人若能常保清静,天地万物皆可归于和谐。

注释

1. 大道无形:道没有固定形态,超越感官认知。

2. 强名曰道:因无法描述,勉强命名为“道”。

3. 清者浊之源:清净是浑浊的根本,强调返璞归真。

4. 人能常清静:清静是修身的核心,达到与天地合一。

创作背景

《清静经》成书时间不详,托名老子,实为后世道家学者所撰。汉代黄老之学盛行,清静无为思想成为治国修身的重要理念。经文以简练语言阐述道家宇宙观与人生观,强调清静为万物之本。

作品解析

1. 结构:分三部分,先论道之本质,再述清浊动静关系,最后归于修身。

2. 语言:多用排比,如“无形”“无情”“无名”,强化道的超越性。

3. 思想:以清静为最高境界,体现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观。

4. 艺术特色:抽象概念具象化,如以“天清地浊”喻阴阳对立统一。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清静经》以“道”为核心,开篇即用“无形”“无情”“无名”界定道的超越性。这种否定式表述并非虚无,而是强调道不可被世俗标准定义。经文将抽象哲理转化为“清浊”“动静”等对立概念,揭示万物相生相成的规律。末句“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点明主旨,将宇宙观与修身观结合,体现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

范文二

经文通过天地方位、男女属性等自然现象,阐释“清浊动静”的普遍性。这种类比手法使深奥哲理通俗化,如“男清女浊”并非性别歧视,而是象征阳刚与阴柔的互补关系。尤其“清者浊之源”一句,暗含道家“归根复命”的修行路径——唯有回归清净本心,才能化解纷扰。这种辩证思维对后世道教内丹理论影响深远。

关于《清静经》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强(qiǎng,勉强)、悉(xī,全部)、降本流末(从根本到枝节)。

2. 文学常识:托名老子的汉代道家经典,与《道德经》思想一脉相承。

3. 知识要点:清静无为、阴阳辩证、天人合一三大核心思想。

4. 意象意境:以“天地”“日月”喻道之广大,以“清浊”喻修行境界。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强名曰道:__________

(2)降本流末:__________

答案:

(1)勉强命名

(2)从根本到末节

解析:需结合道家“道不可名”的哲学观理解。

二、主旨理解

问:“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强调个人修养达到清静状态时,能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道家“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

解析:此句是全文思想升华,由宇宙论转向修养论。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的哲学内涵。

答:揭示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关系,清静是化解浑浊的根本,运动是静止的基础,体现道家辩证思维。

解析:需联系“反者道之动”的哲学命题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