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5-09-21 12:57:01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南朝梁代隐士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文的典范之作,全文以清丽笔触描绘江南山川之美,传递隐逸之趣与超然心境。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

原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的秀美,自古为人们共同称颂。

巍峨山峰直插云霄,清澈溪流一览见底。

两岸峭壁嶙峋,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郁树林与翠绿竹林,四季常青。

晨雾将散时,猿猴与飞鸟啼鸣交织;

夕阳西下时,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这真是人间仙境。

自谢灵运之后,再无人能领略此般奇景。

注释

五色交辉:石壁因矿物折射呈现多彩光泽,体现自然造化之奇。

沉鳞竞跃:“鳞”代指鱼,“竞跃”以动态画面强化黄昏生机。

欲界之仙都:佛教称人间为“欲界”,此处暗喻超脱尘俗的隐逸理想。

康乐:谢灵运袭封康乐公,其山水诗开创南朝文风,陶弘景以此自况。

创作背景

陶弘景晚年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谢徵(谢中书)致信邀其出仕。此文作于回信时,借山水之美婉拒仕途,反映六朝士人“仕隐矛盾”的普遍心态。

作品解析

1. 结构:开篇总括,中段分写朝夕之景,结尾议论,章法严整。

2. 语言:四言为主,偶用六言,节奏明快,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形成视听对仗。

3. 思想:通过自然与人文的对比,暗含对世俗名利的疏离。

4. 艺术特色:白描手法与虚实相生结合,“猿鸟乱鸣”以声衬静,深化空灵意境。

鉴赏范文

范文一:隐逸者的山水哲学

陶弘景以科学家视角观察自然,文中“五色交辉”暗合其炼丹生涯中对矿物的认知。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将谢灵运的富丽诗风转化为简淡笔墨,如“夕日欲颓”不写残阳如血,而聚焦鱼跃之趣,体现道家“万物自得”的境界。这种审美选择,实为对权力中心的精神远离。

范文二:六朝小品的典范价值

全文仅68字,却构建了完整的山水时空体系。晨昏交替、动静相生的描写,突破汉赋铺陈传统,开启唐代王维“诗中有画”的先声。末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面惋惜谢灵运后继无人,实则标举自身作为新隐逸文化代表的身份认同。

关于《答谢中书书》的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与读音:颓(tuí,坠落)、歇(xiē,消散)、与(yù,参与)。

文学常识:骈文向小品文过渡的代表作,与吴均《与朱元思书》并称“南朝山水双璧”。

意象意境:以“青林翠竹”象征高洁人格,“沉鳞竞跃”暗喻自由精神。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2)

答案:(1)消散 (2)坠落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实是欲界之仙都”的思想内涵。

答案:将人间山水比作仙境,既赞美自然之美,又表明弃绝尘嚣、皈依山林的隐逸志趣。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本文与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抒情方式差异。

答案:陶文以客观描写隐含主观情志,柳文则直抒“凄神寒骨”之孤寂,反映六朝隐逸与唐宋贬谪文学的不同基调。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文中“自康乐以来”的历史参照意义?

答案示例:通过追忆谢灵运,构建南朝士人精神谱系,揭示山水审美从贵族专属向隐士独悟的转变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