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时间:2025-09-09 10:00:03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一篇游记散文,通过记述游览褒禅山的经历,阐发治学与处世的深刻哲理。文章以游山为线索,将叙事、写景、议论融为一体,展现了王安石务实进取的思想品格。

原文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最早在山脚建房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房舍和墓地。距离禅院东边五里,有个华山洞,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得名的。离洞一百多步,有块石碑倒在路上,碑文模糊不清,只有"花山"二字还能辨认出来。现在将"华"读作"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错了。

山洞下面平坦开阔,有泉水从旁边涌出,到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所谓的前洞。沿山路往上走五六里,有个幽深的洞穴,进去很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这就是后洞。我和四个人拿着火把进去,越往里走越困难,看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个懈怠想出来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完了。"于是跟他一起出来了。我们到达的深度,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但看洞壁左右,来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再深的地方,到的人就更少了。那时,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也还够照明。出来之后,有人责怪那个想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跟着出来而没有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于是我有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收获,因为他们思考深入而且处处留心。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险峻而远的地方,到达的人就少。但世上奇妙雄伟、瑰丽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险远的地方,而人们很少到达,所以不是有志者不能到达。有了志向,不随别人停止前进,但体力不足,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和体力,又不懈怠,到了幽深昏暗的地方没有东西辅助,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够到达而没有到达,别人可以讥笑,自己也会后悔;尽了全力而不能到达,就可以无悔了,谁能讥笑呢?这就是我的收获。

对于倒地的石碑,我又悲叹古籍不能保存,后人以讹传讹而不能辨明真相的情况,哪里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能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原因。

同游的四人是:庐陵萧君圭字君玉,长乐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安石记。

注释

褒禅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北,因唐代高僧慧褒而得名。

浮图:梵语音译,指僧人。

慧褒:唐代高僧,因在此山修行而得名。

华山洞:华山南面的山洞,王安石误将"花山"读作"华山"。

窈然:幽深的样子。

咎:责备。

夷以近:平坦而近。

瑰怪:瑰丽奇特。

相:辅助。

仆碑:倒地的石碑。

谬其传:错误地传播。

创作背景

本文作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王安石时任舒州通判。当时他34岁,正处于政治生涯的上升期。文章记录了他与友人游览褒禅山的经历,借游山阐发治学与处世的哲理。王安石此时已有改革抱负,文中"有志者事竟成"的思想与其政治主张相呼应。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全文以游山为线索,前段记叙游山经过,后段抒发议论,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

2. 语言特色:文字简洁有力,逻辑严密,善用对比手法,如"夷以近"与"险以远"的对比,突出主题。

3. 思想内涵:提出"志""力""物"三要素的辩证关系,强调志向与坚持的重要性,体现了王安石务实进取的精神。

4. 艺术手法: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寓理于事,通过游山经历阐发人生哲理,具有宋代散文的典型特征。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游褒禅山记》最显著的特点是寓理于游。王安石将一次普通的游览升华为对人生追求的思考。文章前半部分详细记述游山过程,特别描写了后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特点,为后文议论埋下伏笔。后半部分由游山引申出"志""力""物"三要素的辩证关系,强调志向是成功的关键。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写作手法,使深刻的哲理变得生动可感。

范文二

王安石在文中表现出鲜明的理性思考特质。他对"仆碑"的考证,不仅体现严谨的治学态度,更引申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的普遍道理。这种以小见大、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正是宋代文人理性精神的体现。文章语言简洁明快,逻辑严密,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力量,充分展现了王安石散文的独特魅力。

关于《游褒禅山记》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

褒禅(bāo chán):山名,因唐代高僧慧褒而得名。

浮图(fú tú):梵语音译,指僧人。

窈然(yǎo rán):幽深的样子。

咎(jiù):责备。

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