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均《与朱元思书》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吴均的一封书信体山水小品,以清新简练的笔触描绘富春江至桐庐一带的奇山异水,展现了六朝文人寄情山水的审美情趣。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吴均笔下"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意境。
原文
与朱元思书
吴均〔南朝梁〕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
风尘烟雾消散净尽,天空与远山呈现相同青碧色。
乘船顺流飘荡,任凭船儿向东向西自由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约一百里水路,
奇特的山峰与灵异的水流,堪称天下独一无二。
江水呈现青白色,千丈深处仍清澈见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可以一直看得很清楚。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涛如同奔马。
两岸高山,生长着耐寒的树木,
山势仿佛在争着向上伸展,互相攀比谁更高远,
笔直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山峰。
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泠泠声响;
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嘤嘤之声合成韵律。
蝉儿长久鸣叫不停,猿猴接连啼啸不绝。
注释
【风烟俱净】风烟:风尘与雾气。净:消散。描绘雨后初晴的澄澈景象。
【缥碧】缥(piǎo):淡青色。碧:青绿色。形容江水清澈见底的色彩。
【轩邈】轩:高。邈(miǎo):远。动词用法,形容山势竞相向高处远处伸展。
【泠泠】líng líng:象声词,形容水石相击的清脆声响。
【嘤嘤】yīng yīng:鸟鸣声,展现自然界的和谐韵律。
【千转】转:通"啭",鸟鸣。此处指蝉鸣连绵不绝。
创作背景
吴均生活于南朝梁武帝时期,当时政治动荡,文人多寄情山水。此文作于作者赴任建安王记室途中,沿富春江而行所见。六朝时期山水文学兴起,吴均开创"吴均体",以简练清丽的文风描写自然,体现士人逃避现实、追求精神自由的心态。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总—分"结构,先总写"奇山异水"的整体印象,再分写水之清澈湍急与山之峻峭生机。
2. 语言艺术:善用四字短句,节奏明快。"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等比喻生动传神。
3.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描写相映成趣。游鱼细石为静观,湍流猛浪为动势;泉水鸟鸣构成自然交响。
4. 思想内涵:通过对山水之"奇""异"的刻画,表达挣脱尘网、亲近自然的隐逸情怀,体现六朝文人独特的山水审美。
鉴赏范文
范文一:山水清音中的生命律动
吴均笔下的富春江山水具有鲜明的生命质感。"负势竞上"的山峰被赋予竞争意识,"嘤嘤成韵"的鸟鸣编织成天然乐章。这种拟人化描写突破了静态山水画的局限,使自然景观充满动态张力。作者用"争高直指"的笔法,将山势的力学美转化为视觉冲击力,而蝉猿的持续鸣叫则构成时间维度上的延展。这种多维度的艺术表现,展现了六朝文人观察自然的独特视角。
范文二:简净文风中的意境营造
全文仅百余字却构建出完整的山水意境,体现"吴均体"的简净之美。作者精选"缥碧""寒树"等冷色调词汇,营造出清幽的审美空间。"千丈见底"的夸张与"甚箭""若奔"的比喻形成力度反差,在有限篇幅中创造无限想象。这种以少总多的表达方式,既受魏晋玄学言约旨远的影响,也预示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审美取向。文中未直接抒情,但通过对山水物象的精准捕捉,自然流露出隐逸之思。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吴均为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体"开创者,与何逊并称"吴何"。
2. 重点字词:缥(piǎo)碧、轩邈(miǎo)、泠(líng)泠、嘤(yīng)嘤、千转(zhuàn)。
3. 艺术特色:四字句为主,善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视听结合的表现手法。
4. 意象体系:寒树象征高洁品格,急湍体现生命激情,蝉猿鸣叫暗示隐逸情怀。
5. 主旨思想: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赞美,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人生的向往。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轩邈:__________
(2)千转:__________
答案:
(1)向高处远处伸展
(2)连绵不绝地鸣叫
解析:需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特殊用法。
二、主旨理解
题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总领全文,概括富春江至桐庐段山水的总体特征,为后文具体描写提供纲领。
解析:此句位于文章转折处,具有承上启下的结构功能。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艺术表现。
答案:运用比喻修辞,将湍急的水流比作飞箭,汹涌的浪涛比作奔马,生动表现江水的动态之美。
解析:两个比喻分别侧重速度感和力量感,形成视听联觉效果。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文中自然描写与作者情感的关系?
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对山水之"奇""异"的刻意强调,反衬世俗生活的平庸,自然景观成为精神寄托的载体。
解析:六朝山水文学常借景抒情,需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其深层意蕴。